企业🤖AI智能体构建引擎,智能编排和调试,一键部署,支持知识库和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
在第一阶段,我跟娃的沟通,更多的是销售、解决问题导向的。比如: * 这个作业是不是完成了 * 错题改了没有 * 书包整理好了吗 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关注跟娃亲密的分享沟通,了解她的感受、经历、情绪等等,而不再是拘泥于有没有问题要解决、目标是否完成。 比如,我会问她: * 宝宝今天在学校里干嘛了呀 * 今天心情怎么样呀,开心吗 * 今天交了几个朋友呀,你们都聊了什么呀 * 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分享给妈妈呀 因为宝宝小,有些时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而且因为说不清楚,她会很着急。所以我很多时候,还要引导她更具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 比如问她有没有有趣的事情,她不一定能够想到,说没有。 我就会进一步的具体的问,比如:「中午吃饭的时候怎么样啊,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啊」。 这样帮助她去回想。 这种沟通方式,是鼓励娃去分享自己的事情,是高度过程导向的,关注的是交流的情感价值、以及了解到娃的动态。 对比一下,我发现很多家长,喜欢问这样的问题: * 你今天举了几次手啊 * 你回答了几个问题啊 * 老师今天有没有表扬你啊 * 今天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 * 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这种沟通,背后的动机还是结果导向比较强,希望小孩听话、被表扬、被认同。 出发点是想要知道自己想知道的,而不是全面的了解娃的状况和想法,以及真正去倾听娃,让娃能够分享自己想要跟爸妈分享的内容。 这样的沟通方式转变之后,宝宝跟我的关系也就更亲密了。 她对我说: > 妈妈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什么可以都跟你讲。 她还说: > 我每天都要跟你分享,我学校里的事情。 她真的是这样,每天晚上回家都要跟我分享,她看到的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她的看法。然后有时候时间来不及没分享成功,第二天还一定要补上。 比如会说「A老师批评了我,我好恨她。然后我看她头上戴着很美的蝴蝶结的发卡,好美呀。我又觉得我不想恨她了,开始喜欢她了。」 「某某某小朋友好可怜啊,天天在家里刷题。考不上就要被撕卷子」 「某某某老师就像学校里的妈妈,保护我们,不让我们刷题。但是没办法呀,学校要求的。如果我们考这么差,老师多没面子」。 这样我很开心,觉得自己了解了娃的情况。她好的不好的都会跟我分享,比如自己的糗事,还有我能够看到她在分享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而且在她的观察思考基础上,也开始有自己的选择。 比如看到有刷题的同学,她觉得是不对的,要彻底搞清概念。 她对考试全对的同学很羡慕,我也鼓励她,去跟这些同学聊聊,去调研一下,他们怎么学习的。这也是鼓励娃去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了解情况,避免拍脑袋。 调研了之后,娃发现,这些同学周末要上几个培训班,4个都是最少的,每天还要大量刷题。 我就问她:「你是想像现在这样呢,还是你也去参加辅导班刷题,可以拿满分。」 这样也是给她提供选择嘛,让她自己做决定。 她说:「那我还是不要了吧」。 她还说:「妈妈你要是开学校的话,你一定是最好的老师。所有小朋友都会非常喜欢你的,因为不用刷题了。」 因为我把概念讲清楚了,所以会了就是会了。否则刷出来,还是不稳定。 这样我成了宝贝最好最亲密的朋友之后,我发现她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以前,更多的是我在主动问她、关心她;哪怕她找我,我们的话题都是围绕她的生活和学习展开的。 逐渐地,她开始主动关心我,想了解我的生活和工作。 比如,她会问我: * 你上班怎么样? * 你开心吗? * 你的新老板怎么样呀? 在以前,她经常晚上要等我一起睡觉,每天要求我早点回来。 我就跟她分享我的工作状况,跟她说「你老是这样要求妈妈,妈妈会比较焦虑,因为工作的时候也老想着赶快回来陪你,会影响工作。」 所以我也在更多地跟她分享我的真实状况和感受,让她了解更多信息,开始去思考承担一些责任,关心他人。 后来,宝宝跟我说: > 妈妈,我虽然很想让你早点回来陪我,但是我这样要求的话,你的压力会很大。所以你就不要那么大压力,能尽量早点回来就可以了。 我听了觉得挺感动的。宝贝也更多的关心妈妈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