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形象化的把握知识体系,这个理念很简单。但是落地很难。
因为知识体系,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都是思想。
如何能够形象化呢?
这就是知识森林学习软件,所解决的问题。
这款软件的开发者是John。
John以前在微软工作,在那段时间,他开始参加各种公益教育活动,发现自己对教育有强烈的热情。后来他决定离开微软,进入教育培训行业,寻求如何通过教育,实现对人的高度发展。
后来John在知乎上,开始分享内容帮助他人成长,有了20多万的关注者。
在2014年的时候,John在知乎上,开始分享如何高效学习,做了一个学习的视频课,并且建了一个中学生学习群。
之所以关注学习能力发展,是因为John觉得,我们不可能对一个人,啥能力都培养。
但如果我们能发展起他们一流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那么这个人自身也就可以持续自我超越了。
毕竟,学习能力是「提升所有其它能力的能力」。
中学生学习群运作一段时间,John有种感受,就是觉得人和人的学习能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在微软的时候,John正好赶上微软如日中天的尾声,周围的同事都是超高淘汰率的面试筛选进来了,素质一流。比如周围是各省的高考状元、前三名、国际奥赛金奖之类。
当时他们团队做案例讨论分析,往往一个人分享出一个知识点,其它同事就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反过来激发出新的经验、方法、思想,这样整个团队都成长非常快。
但是John自己做学生学习能力成长,录制了视频课,分享了案例方法,发现大多数同学,还是很难实现学习能力的突破,真正有那种通透掌握的能力。
往往还是只能碎片化的知识。
本来John的设想,是分享系统化的知识,然后建立一个社群,让社群互相激励,实现持续自我成长。
后来他意识到,这个想法的理想化在于,当年他在微软团队里,这样之所以简单可持续,是因为本身成员素质已经一流了。在更普遍的环境中,这个条件是不成立的。
本质上,这就是把一群学神聚集在一起,那自然大家就可以相互推动。但对大多数人,还是需要有更加系统化、革命性的教育。
所以John反思这些经验,觉得要改变现状,需要摆脱传统的「上课-练习」的模式,从生产力革命的角度思考问题。
那时候 ,他已经在学习视频课中,跟同学分享建构知识体系的理念和方法。
但是他也意识到,这个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太难了。因为看不见摸不着,缺乏及时反馈。更容易习惯性的记忆、刷题。
有件事情John印象很深。
当时他发现,很多同学会问:「我还需要做什么题目?」
第一次被问到的时候,John就愣了一下,为啥呢?
按照John的话说「哥在中学的时候,从来没有思考过还要多做题的。都是想着砍掉哪些作业、试卷不做的」。
他的理念是,中学的作业是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布置的。如果你的水平远远高于平均水平,知识体系通透,基本上课堂就一次消化了,根本就不需要做那么多题。
因此只需要砍掉没必要的,除非特殊的原因比如发展思维能力,不需要再找题做了。
这就像马芯兰老师一样,关键是质量,而非数量。
John就思考,到底他自己,或者他在微软的同事们,和大多数同学,到底学习差异在哪里呢?
他发现,其实这里有两种对立的学习战术体系。
- 概述
- 全文摘要
- 阅读本书会帮助你解决的疑惑
- 4大挑战
- 4大挑战概述
- 第一大挑战关系
- 第二大挑战事务
- 第三大挑战知识
- 第四大挑战学习
- 4大挑战的相互影响
- 打破负面循环困境
- 两个核心目标:学习自主、关系亲密
- 4个发展阶段:推车、开车、教练、坐车
- 后续内容
- 自主学习
- 学习发展的4个阶段
- 推车阶段的学习
- 语文的挫折汉语:拼音四声调怎么也不会
- 数学的挫折:20以内减法好难啊
- 开车阶段的学习
- 为什么娃老是混淆声调
- 如何解决声调混淆问题呢
- 我的反思
- 学习心得1找到学习问题的根源
- 学习心得2: 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不能跳
- 学习心得3: 用工具赋能生产力
- 研究数学教学:向顶尖水平学习
- 回顾:娃20以内减法问题
- 回顾:20以内加、减法的书本教学法
- 20以内加、减法书本教学法的问题关键:缺乏形象体验
- 娃的认知的几个难点
- 如何用形象化思维理解和简化20以内加、减法
- 第一步:理解基本的数的概念
- 第二步:理解进位和位的概念
- 第三步:理解十进位的加法
- 第四步:理解退位和十进制减法
- 第五步:重新理解教材的20以内减法
- 第六步:巩固上面的形象化方法
- 回顾:马芯兰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
- 女儿的改变
- 我的反思
- 对教育和学习本质的反思:技能 VS 智能
- 对教学路线的反思:熟练路线 vs 通透路线
- 知识森林软件:让知识体系建设看得见摸得着
- 粗放学习倒金字塔 VS 精准学习正金字塔
- 优先级差异: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
- 落地工具:让知识体系看得见摸得着
- 数学学科研究:理解学科知识体系
- 震撼:原来娃要学这么多知识
- 数学学科研究: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 心得:分清学习的主次
- 数学学科研究:巩固学科知识体系
- 娃的改变
- 教练阶段的学习
- 任务1:学习建立通透的知识体系
- 让学习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 错题处理
- 让娃也能做好小老师
- 任务2:基于Anki的自动化复习
- 知识森林软件和Anki的打通
- 任务3:启发式对话引发思考探索
- 坐车阶段的学习
- 回顾:自主学习的4个阶段
- 我的感想
- 亲密关系
- 亲密关系发展的4个阶段
- 推车阶段:没有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
- 娃的负面心态如何形成的?深层次因果链条分析
- 什么是负面沟通
- 什么是负面激励
- 负面认知和负面情绪:导致负面沟通、负面激励
- 两种类型的动机:过程价值导向 vs 结果价值导向
- 什么是过度结果导向
- 为什么过度结果导向,会导致负面情绪和认知
- 回顾:娃的负面心态的形成链条
- 沟通质量矩阵
- 开车阶段:有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
- 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关注亲密分享
- 从负面沟通转向正面沟通:关注积极因素
- 开车阶段总结和反思
- 教练阶段:有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网络
- 转变1: 从外在激励到内在激励
- 从外在激励到内在激励:培养娃的主见
- 从外在激励到内在激励:承担自己的责任
- 从外在激励到内在激励:激发兴趣和热情
- 转变2:从关心自己到关心他人
- 教练阶段总结和反思
- 坐车阶段:能持续发展亲密关系网络
- 关系发展总结
- 自我成长
- 自我成长的4个阶段
- 推车阶段:自身缺乏成长
- 开车阶段:自身高速成长
- 对通透学习的研究
- 对亲密沟通的研究
- 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
- 开车阶段的反思和感想
- 教练阶段:作为教练的成长
- 建立赋能型思维
- 打造赋能型体系
- 坐车阶段:赋能更多的家长和娃
- 爱和自由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什么是自由
- 自主学习和亲密关系:如何让娃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