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轻松地调用各大LLM模型接口,支持GPT4、智谱、豆包、星火、月之暗面及文生图、文生视频 广告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对20以内的加法,教材的方法其实是“凑10”,但是这个方法都是在数字层面在“凑10”,小朋友没有直观的感受,到底实物是怎么操作的,怎么把个位上的“10个” 凑在一起变成“十位”的“1个”的?缺乏形象化体验。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知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4阶段理论。 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2. 前运算阶段(2—6、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1、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进入小学阶段的娃,通常是在从第二阶段到三阶段的过渡。 皮亚杰认为,人的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在第四阶段,也就是形式运算阶段才完全发展起来的。 这种高阶能力,体现在能够对抽象概念进行二次的抽象推理,从而产生持续更高层次抽象的概念体系。 而在第三阶段,小孩开始有了抽象思考能力,但这种思考能力,需要建立在对形象化事物基础上的概括抽象,也就是只能做一次抽象。 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也就是说,需要形象经验的支持。 从这个理论来看书上的教学法,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