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进入小学,娃面临了新的关系环境:老师和同学。
同时,她的学习任务也有了彻底的改变,学习压力增大,比如自己完成不了作业。
新的关系环境和新的学习压力叠加,导致她在学校的关系出现了很大问题,包括:
* 同学关系不融洽,出现了其他同学挤她座位、抢她铅笔、抄她作业等状况
* 自己完成不了作业,觉得缺乏价值感,老师不喜欢自己
* 自己有问题,或者跟同学有冲突,也不敢跟老师反应,觉得说了老师也不会帮助自己
在家里,她也面临关系的变化。
比如,发现妈妈的心情和对她的态度,就像过山车。
她做的好啦,就表扬;做的不好,可能突然间就变脸了。
那时候我对她的态度,就经常起伏,本质上是我的心情忽上忽下。
看到她表现不错的时候,就觉得挺好的;有时候又觉得她笨的要死,受不了,讲来讲去都不懂。
之所以我有这样的心情起伏,也实在是事情太多了。比如各种事务性的,帮娃整理书包啊、学习用品啊、生活用品啊。还要管理她的学习、生活起居。
感觉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辅导作业她又经常不懂,我觉得没有价值感,觉得都占用了这么多时间了,还啥都不懂。
因为家长也是期望有回报的。
达不到的时候,尤其是已经很忙压力很大的时候,就容易莫名其妙发火。
而且因为我工作上也很忙,回家还一堆事等着处理,而且我人在公司还要牵挂娃在学校的状况,整个人身心疲惫,感觉严重透支。
就像在玩抛球游戏,有4个球:事务、知识、关系、学习,始终在天上,转的太快了,根本接不过来。
手忙脚乱,而且经常全都砸到地上打到脸上了。

本来期望爸爸能帮上忙,但往往这时候特别容易产生分歧、看不惯,然后各种冲突,于是心情更糟糕。
本来宝宝和爸妈关系还是很平稳的。
但这时候,妈妈可能突然间就会爆发。爸爸人虽然好,但帮不上学习。
爸妈对她的态度,很多时候是跟她表现挂钩了。
比如觉得娃听话、作业完成好、或者讲了就懂了,就会表扬她,态度也亲切。
但如果觉得娃有问题,就可能无意识的冷淡甚至发火。
这给她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只有表现优秀的时候,才值得被爱。
比如她问我:「如果没有我,你们是不是会更开心?因为这样你们就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用管我?」
她还会说:「你会不会因为我学习好,更爱我啊?」
后来有一次,她跟我说:「妈妈,我很感激你。因为我虽然得了C,你还是给我签字的」。
为什么她有这样的想法呢?
她说,有其他同学的妈妈,如果娃没有考A的话,就直接把试卷给撕了。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她那位同学,其实学的很不开心,不想上各种培训班。但他不敢跟自己妈妈去分享自己的感受,因为如果他说了自己不想学习,妈妈就会很不开心、发火。
所以她那位同学,一般只敢跟家长报喜不报忧。
回过头反思,当时我家娃也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更关注得到我的认同,所以每天都问我:「妈妈你爱我吗?我学习这样你还爱我吗?」
我说:「爱你呀,妈妈不会因为你学习好就更爱你;也不会因为你学习不好就不爱你。」
话是这么说,但当时很多时候,其实还是根据她的表现,我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这很容易被觉察到,所以她才会天天这么问。
这样发展下去,可能就是讨好型人格。
当时有件事情,给我的震动很大。
有次娃回家跟我和奶奶说:「老师选我当小老师了」,然后她绘声绘色的跟我们讲,她是怎么做的。
而且当时她每天回来还跟我们更新进展,很具体,比如说「老师让我当了7次小老师了、管图书、管吃饭」之类。
我和奶奶还表扬她真棒啊。
后来有一次,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无意中提到小老师谁谁谁。
奶奶听到了,很吃惊,说:「AAA不是你们的小老师吗?」
然后那个小朋友说:「不是的」。
哈哈哈,谎言被戳穿了。
问她为什么要跟我们说谎呢?
她说:「我说我当了小老师,你们就会很开心,还会表扬我。我是为了让你们高兴才这样说的」。
好吧。
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真的要改变和娃的关系,让她感觉有安全感了。
反思这个阶段,对娃来说,没有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让她觉得是可靠、安全、可预测的。
所以她在心理上,会表现出如下特征:
> 担忧害怕、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配被爱、不敢分享内心真实想法、想要讨好
- 概述
- 全文摘要
- 阅读本书会帮助你解决的疑惑
- 4大挑战
- 4大挑战概述
- 第一大挑战关系
- 第二大挑战事务
- 第三大挑战知识
- 第四大挑战学习
- 4大挑战的相互影响
- 打破负面循环困境
- 两个核心目标:学习自主、关系亲密
- 4个发展阶段:推车、开车、教练、坐车
- 后续内容
- 自主学习
- 学习发展的4个阶段
- 推车阶段的学习
- 语文的挫折汉语:拼音四声调怎么也不会
- 数学的挫折:20以内减法好难啊
- 开车阶段的学习
- 为什么娃老是混淆声调
- 如何解决声调混淆问题呢
- 我的反思
- 学习心得1找到学习问题的根源
- 学习心得2: 制定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不能跳
- 学习心得3: 用工具赋能生产力
- 研究数学教学:向顶尖水平学习
- 回顾:娃20以内减法问题
- 回顾:20以内加、减法的书本教学法
- 20以内加、减法书本教学法的问题关键:缺乏形象体验
- 娃的认知的几个难点
- 如何用形象化思维理解和简化20以内加、减法
- 第一步:理解基本的数的概念
- 第二步:理解进位和位的概念
- 第三步:理解十进位的加法
- 第四步:理解退位和十进制减法
- 第五步:重新理解教材的20以内减法
- 第六步:巩固上面的形象化方法
- 回顾:马芯兰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
- 女儿的改变
- 我的反思
- 对教育和学习本质的反思:技能 VS 智能
- 对教学路线的反思:熟练路线 vs 通透路线
- 知识森林软件:让知识体系建设看得见摸得着
- 粗放学习倒金字塔 VS 精准学习正金字塔
- 优先级差异:正金字塔与倒金字塔
- 落地工具:让知识体系看得见摸得着
- 数学学科研究:理解学科知识体系
- 震撼:原来娃要学这么多知识
- 数学学科研究: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 心得:分清学习的主次
- 数学学科研究:巩固学科知识体系
- 娃的改变
- 教练阶段的学习
- 任务1:学习建立通透的知识体系
- 让学习成果看得见摸得着
- 错题处理
- 让娃也能做好小老师
- 任务2:基于Anki的自动化复习
- 知识森林软件和Anki的打通
- 任务3:启发式对话引发思考探索
- 坐车阶段的学习
- 回顾:自主学习的4个阶段
- 我的感想
- 亲密关系
- 亲密关系发展的4个阶段
- 推车阶段:没有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
- 娃的负面心态如何形成的?深层次因果链条分析
- 什么是负面沟通
- 什么是负面激励
- 负面认知和负面情绪:导致负面沟通、负面激励
- 两种类型的动机:过程价值导向 vs 结果价值导向
- 什么是过度结果导向
- 为什么过度结果导向,会导致负面情绪和认知
- 回顾:娃的负面心态的形成链条
- 沟通质量矩阵
- 开车阶段:有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
- 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关注亲密分享
- 从负面沟通转向正面沟通:关注积极因素
- 开车阶段总结和反思
- 教练阶段:有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网络
- 转变1: 从外在激励到内在激励
- 从外在激励到内在激励:培养娃的主见
- 从外在激励到内在激励:承担自己的责任
- 从外在激励到内在激励:激发兴趣和热情
- 转变2:从关心自己到关心他人
- 教练阶段总结和反思
- 坐车阶段:能持续发展亲密关系网络
- 关系发展总结
- 自我成长
- 自我成长的4个阶段
- 推车阶段:自身缺乏成长
- 开车阶段:自身高速成长
- 对通透学习的研究
- 对亲密沟通的研究
- 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
- 开车阶段的反思和感想
- 教练阶段:作为教练的成长
- 建立赋能型思维
- 打造赋能型体系
- 坐车阶段:赋能更多的家长和娃
- 爱和自由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什么是自由
- 自主学习和亲密关系:如何让娃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