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Chat🤖让你学习和工作更高效,注册即送10W Token,即刻开启你的AI之旅 广告
#### 有果无用 > 【原文】锦绣满箱,而所穿不过布素。金银满柜,而适口仅免糟糠。可以安闲矣,必欲劳筋疲骨。可以快乐矣,但见终日愁眉。此有福而不能受用也。由于宿生布施之时,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耳。否则或因人之劝,而勉强一施耳。不然,或既施之后,旋生悔心耳。意本弥勒所问经。 【译白】满箱的绫罗绸缎,而所穿的不过是布衣素服;满箱的金银财宝,而所吃的东西仅仅好于糟糠。可以安闲的时候,却一定要劳累受苦;可以快乐的时候,却是整天愁眉苦脸。这种有福报却不能享受的原因是由于过去生中布施的时候,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的缘故;或者,因为别人劝告,自己才勉强布施,并非出自真心;再者,就是布施之后,心生后悔的缘故。内容出自于《弥勒所问经》。 #### 有用无果 > 【原文】荜门圭窦之人,而常居人之华堂大厦。疏食菜羹之子,而辄啖人之海错山珍。此有受用,而非其福也。由于宿生,自己不能布施,但知劝人作福耳。否则或见人布施,为之欢喜赞叹耳。 【译白】贫穷卑贱的人,却能够常住在别人华丽的房舍。饮食条件差的人,却常能够吃到他人的美味饮食。这是能够受用福报,而自己却没有福报。这是因为过去生中自己不能布施,只知道劝人修福的缘故。或者,是看到别人布施,为他欢喜赞叹的缘故。 #### 先富后贫 > 【原文】业报差别经云,若有众生,因劝布施,后还追悔。以是因缘,先富后贫。 【译白】《业报差别经》上说:如果有众生,因为他人劝告而行布施,随后却心生后悔。因为这个因缘,今生会遭受先是富有后来贫穷的果报。 #### 先贫后富 > 【原文】复有众生,因劝少施,施已欢喜。生在人间,先贫后富。 【译白】又有众生,因为他人劝告而稍稍布施,布施之后又生欢喜心,生在人世会有先贫穷后富有的果报。 #### 劳而致富 > 【原文】富有富之因,劳亦有劳之因。如经言斋僧者,必得大富,此定理也。若使请僧到家,使僧奔走往来而后就食,则后世虽享大富,必以劳苦得之。 【译白】富有富的原因,劳苦也有劳苦的原因。如同经典上所说,斋僧的人将来必定会大富,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请僧人到自己家里,让僧人来回奔走才能就食,那么后世虽然享有大富,但必定会辛苦付出才能得到。 #### 逸而得富 > 【原文】若其送食至庵院,使众僧安然得食,则其福报,必生天上人中,享自然之快乐。 【译白】如果把食物送到寺院庵堂,让众僧安然得食,依仗这种斋僧的功德,将来必定会生于天道,享受自然得到福报的快乐。 #### 贫而能施 > 【原文】经又云,复有众生 *(必言众生,不言人者,人止说得一件,众生则该举六道矣)*,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报微劣,随得随尽。以习施故,虽处贫穷,而乐行施。 【译白】经典又说:又有众生 *(必定要说众生而不说人,是因为人只是代表六道中的人道,说众生则包括整个六道)*,以前曾经有心布施,却没有遇到可以布施的福田,在六道中轮回,生在人道。因为没有遇到福田,福报就很微浅,得到福报之后很快就会用尽。因为曾经有布施的心,所以虽然处于贫穷,却乐于布施。 #### 富而不施 > 【原文】复有众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识,暂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胜故,资生具足。先不习故,虽富而悭。 【译白】又有众生,没有布施,遇到善知识,偶尔行了布施,遇到了大福田。因为福田殊胜的缘故,非常富有。因为先前没有布施的缘故,虽然富有却很吝啬。 #### 施多福少 > 【原文】菩萨本行经云,若有众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欢喜心施,或贡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见。譬如耕于薄地,下种虽多,所收甚少。 【译白】《菩萨本行经》上说:如果有众生,不能够以至诚心布施,不能够以恭敬心布施,不能够以欢喜心布施,或者布施的时候傲慢自大,或者受布施的人没有正知正见。就好比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下种虽然很多,但收获的粮食却很少。 #### 施少福多 > 【原文】又云,若布施之时,能以欢喜心与,恭敬心与,清净心与,不望报与,或所与者,值菩萨圣僧。如彼良田,下种虽少,所收甚多。 【译白】经典上又说:如果能够以欢喜心布施,恭敬心布施,清净心布施,不希求回报的心布施,或者布施的对象恰逢菩萨圣僧。这样的布施,如同在良田里播种,下种虽然很少,但收获的果实却很多。 #### 同忧异果 > 【原文】法苑珠林云,如有二人,一贫一富,见乞者来,俱怀忧闷。其有财者,惧有求索。其无财者,因己不能作福,而自忧恼。后来贫而愁者,生天人中。富而愁者,生饿鬼中。愁闷虽同,受报则异。 【译白】《法苑珠林》上说:有两个人,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看到乞讨的人过来,都心生忧愁。富有的人担心乞丐向他乞讨而生忧愁。贫穷的人因为自己没有能力作福而生忧愁。后来,贫穷而发愁的人,投生到天上,富有而发愁的人,投生到饿鬼道。因为二人存心不同,富有的人为自己,贫穷的人为他人,所以他们的忧愁虽然相同,所受的果报却不一样。 #### 异寿同果 > 【原文】人寿数千岁时,受持五戒十善者终其身,与人寿数十岁时,受持五戒十善者终其身,其福等无有异。 【译白】人的寿命到数千岁时,终生受持五戒十善的人,与人寿数十岁时,终生受持五戒十善的人,两者所得到的福报没有差别。 #### 为恶善终 > 【原文】为恶而得善终者,今生之恶果未熟,前生之善果先熟也。昔有一人,七世杀羊,而不堕三途。过是以后,所杀之罪,一一偿之 *(见大藏一览)*。凡恶人得福,皆作是观。 【译白】作恶却得到善终的人,是今生的恶果还没有成熟,前生的善果先成熟的缘故。过去有一个人,七世都是以杀羊为业,却不堕三恶道。善报结束以后,这个人杀羊的罪过,都要一一偿还。凡是恶人作恶而得福报的事例,都应该这样看待。 #### 为善恶终 > 【原文】为善而或恶终者,今生善果未熟,前生恶果先熟也。然又有见为恶终,而实非恶终者。如牧牛小儿,采华供佛,中路被牛触死,其神即生忉利天 *(出譬喻经)*。猕猴见僧而喜,戏披袈裟,失足坠岸而死,其神即生天上,是也 *(见经律异相)*。总之,因作善而死,未有不得善报,特一时肉眼不识耳。 【译白】行善而得恶终的人,是今生的善果还没有成熟,前生的恶果先成熟的缘故。又有看起来是恶终,实际上却不是恶终的情况。例如放牛小孩采花供养佛陀,在路途中被牛撞死,他的神识立刻就生到了忉利天;猕猴见到僧人很欢喜,披上袈裟游玩,不慎失足坠岸而死,它的神识立刻生到了天上。总的来说,因为行善而死的众生,未有不得善报的,只是肉眼凡夫一时不能看清事实真相而已。 #### 身乐心不乐 > 【原文】修福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谓身乐矣。然不知出世,未脱轮回,终不免三恶道之忧。 【译白】修福报的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以称得上是身乐了。但不知道修学了生脱死的出世间法,就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最终免不了堕落三恶道。 #### 心乐身不乐 > 【原文】罗汉已断后有,可以永别三途,长辞六趣,心甚乐矣。若使未尝修福,则其一切供养,亦不能如意。 【译白】罗汉已经了断后世的轮回,可以永远脱离三恶道,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内心非常欢喜。如果没有修福,那他的一切供养就不能如意自在了。 #### 大施小福 > 【原文】般若经云,若菩萨但舍财宝七珍,不发心成佛,救度一切众生,虽经恒河沙劫,得福犹少 *(非真少也,特较之发心成佛,则为少耳)*。 【译白】《般若经》上说:如果菩萨只是布施钱财七宝,却不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纵然是经恒河沙劫,得到的福报依然很少 *(不是真的少,只是与发心成佛、度化众生相比较而言,是少的而已)*。 #### 小施大福 > 【原文】经又云,若菩萨布施时,能回向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虽少行施,获福无量 *(二则与前施少福多,各自一意)*。心地至成佛,无以复加矣。福田至成佛,亦无以复加矣。 【译白】经典上又说:如果菩萨布施的时候,能够回向成佛的无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众生,虽然行微少布施,获得的福报却无量无边。在发心当中,没有比发心成佛更好的发心了;在福田当中,没有比成佛更大的福田了。 #### 吾遇顺境正当修福 > 【原文】人遇顺境,当自念曰,吾家富足,宿生定从布施中来,今世愈当济人利物。吾身无病,宿生定从慈悲中来,今世愈当戒杀放生。譬诸灯焰明时,即当继以膏油也。 【译白】人在顺境当中,应当想到:我家的富足,必定是过去生中修布施得来的,今世更应当积功累德,济世利人。我身体没有病痛,必定是过去生中从慈悲中得来的,今世更应当慈悲仁爱,戒杀放生。就如同在灯盏火焰明亮时,就应当给它加油了。 ####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 【原文】若遇逆境,当自念曰,吾之困厄,乃宿业所招,若能顺受,债斯偿矣。不特此也,吾若贫穷,常愿天下皆富饶。吾若多病,常愿天下皆康强。吾遇斗诤,常愿天下皆和谐。吾若昏愚,常愿天下有智慧。吾若六根不具,常愿天下皆得相好。每逢一种患难,即愿未来之世,救度此种患难之人。岂非烦恼即是菩提,毒药翻成甘露哉。不知植福者,反此。 【译白】如果处在逆境当中,应当想到:我的困厄,是过去生中造作恶业招感的,如果能够逆来顺受,所欠的业债就能够偿还了。不仅如此,我如果贫穷,应当常常祝愿天下的人都能够富足;我如果多病,应当常常祝愿天下的人都能够健康长寿;我遇到争斗,应当常常祝愿天下的人都能够和谐相处;我如果愚痴昏昧,应当常常祝愿天下的人都有智慧;我如果六根不具,应当常常祝愿天下的人都能得到相好庄严。每遭遇一种患难,就应当发愿在未来世救度这种患难的人。这种发心不就是转烦恼为菩提、化毒药成甘露的方法吗?不知道培植福德的人,就与此相反。 ####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 【原文】彼善未成,从而劝勉,是以劝导生福也。彼善既成,助其欢乐,是以随喜生福也。揄扬其美,令人效法,是以赞叹生福也。推之天上天下,古往今来之善,无不可为吾造福者。所以普贤菩萨发十大愿,其第五愿则云随喜功德。上而诸佛菩萨,多生多劫所修之福,下而四生六道,一毫之善,无不赞叹随喜,夫然后尽虚空界之福,皆其福也。其斯以为普贤大士也。 【译白】他人行善没有成功,就勉励支持他,这是通过劝导他人来培植福德。他人行善已经成功的,就随喜赞叹他,这是通过随喜他人来培植福德。赞扬他的德行善举,让别人来效仿,这是通过赞叹来生福德。推而广之,天上天下、古往今来的善行,没有一样不可以为我造福的。所以普贤菩萨发十大愿王,其中第五愿就是“随喜功德”。诸佛菩萨多生多劫修行的福慧,四生六道众生的细微善行,没有一样不赞叹随喜,那么尽虚空遍法界的福德,都是普贤菩萨的福德。这就是普贤大士之所以是普贤大士的原因。 #### 他人作恶我亦受福 > 【原文】恶事未成,力能劝止,福在吾矣。恶事既成,愁忧不乐,福在吾矣。恶未播扬,多方隐讳,福在吾矣。恶既播扬,用以垂戒,福在吾矣。恶及于吾,吾能忍受,福在吾矣。恶及于人,劝人忍受,福在吾矣。 【译白】恶事没有做成功,尽力劝导阻止他造恶,福德在我。恶事已经成就了,自己忧愁不乐,福德在我。恶事没有传播开,多方隐蔽恶事,福德在我。恶事已经传播开,用它训诫后人,福德在我。恶事无端降在我身上,我能够安然忍受,福德在我。恶事降在他人身上,劝他人忍受,福德在我。 >[info] 下附征事五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