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轻松地调用各大LLM模型接口,支持GPT4、智谱、星火、月之暗面及文生图 广告
#### 人种从光音天来 > 【原文】起世因本经云,劫初以来,一切人类,皆从光音天降,乘空而行,不由母腹。迨食粳米之后,因有筋脉骨髓,成男女之相,淫欲从此生焉。 > > [按]人为色界天之种,故塑天神之像,皆如人类。 【译白】《起世因本经》说:这一劫刚开始的时候,一切人类都是从光音天下来,乘空飞行,不从母腹而出生。等到吃了粳米之后,于是就有了筋脉骨髓,继而生成男女,淫欲心从此就开始生发了。 [按]人是由色界天降生的,所以塑造天神形像,都如同人类的形象。 #### 人禀四大而生 > 【原文】世间不过地水火风四种,人则禀其气而成形焉。骨肉,地也。涕泪痰涎,水也。暖气,火也。运动,风也。 > > [按]就五行论,则多金木而少风。然地可该金木。而少风,则不能运动矣。纵以五脏配五行,而五脏外之躯壳,似反少著落。故五行之说,不如四大之颠扑不破。 【译白】世间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和合而成,人禀受这四种元素成就人形。骨肉,是属于地;涕泪痰涎,是属于水;体温热量是属于火;身体运动循环是属于风。 [按]从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地水火风四大相比较,五行多出金、木,没有风。但是,四大中的地大可以包括金和木,而五行少了风就不能运动了。即使用五脏来匹配五行,但是五脏外面的躯壳,似乎反而没有了着落。所以,五行的学说,不如四大学说那样不可推翻。 #### 人为四生六道之一 > 【原文】四生者,胎卵湿化也。人类则皆胎生焉。六道者,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也。人道则居其次焉。 > > [按]人非必定胎生,偶因业缘而胎生;亦非必定为人,偶因业缘而为人耳。所谓李四张三,堕地权时名姓。天宫地府,浮生瞬息家乡也。 【译白】所谓四生,是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人类都是胎生。所谓六道,是指天道、人道、修罗道、地狱道、鬼道、畜生道。人道在六道中属于第二等。 [按]人不一定都是胎生,因为偶然的业缘而胎生;也不一定就一直作人,因为偶然的业缘而为人而已。李四张三,只不是生下来时暂时的名姓;天宫地府,只不过是瞬息间的家乡。 #### 人有十时 > 【原文】法苑珠林云,人有十时,一者膜时,二者泡时,三者疱时,四者肉团时,五者肢时,六者婴孩时,七者童子时,八者少年时,九者壮盛时,十者衰老时。 > > [按]前五,以处胎时言。后五,以出胎后言。 【译白】《法苑珠林》上说:人有十个阶段,一是膜、二是泡、三是疱、四是肉团、五是肢体、六是婴孩、七是童子、八是少年、九是壮盛、十是衰老。 [按]前五时,是在母胎中的情形;后五时,是出生以后的情形。 #### 人面如地形 > 【原文】起世因本经云,南阎浮提,大七千由旬,北阔南狭,故此方人面,还似地形。 > > [按]北俱卢洲地形方,故人面亦方。东胜神洲地形圆,故人面亦圆。西牛货洲形如半月,故其人面隆而脑后削。推而论之,鸟栖于木,故羽似木形。兽行于草,故毛如草状(此亦格物之学)。 【译白】《起世因本经》记载:南阎浮提世界,有七千由旬那么大,北面宽大南面狭窄,所以在南阎浮提世界,人的面貌也像地的形状。 [按]北俱卢洲的地形是方的,所以人的面形也是方的。东胜神洲的地形是圆的,所以人的面形也是圆的,西牛贺洲的地形如同半月形,所以人的面形前面隆起,脑后平坦,像半边月亮一样。从这个规律延伸来看,鸟栖息在树上,所以羽毛像树木的形状。野兽在草中行走,所以野兽的毛像草的形状。 #### 人有六根六尘六识 > 【原文】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以眼观色,以耳听声,根尘相对,而识存乎其中矣。 > > [按]同一六根也,凡夫用之,则为六情,为六入,为六受,为六爱,为六贼。若菩萨得之,则为六神通矣。不可悟天人以水为琉璃,饿鬼以水为脓血之理乎? 【译白】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用眼睛来看色相,用耳朵来听声音,六根和六尘相对应,六识就存于其中了。 [按]凡夫和圣人同样都有六根。凡夫用它就会变成六情、变成六入、变成六受、变成六爱、变成六贼。如果菩萨用六根,那就变成六神通了。以此来看,难道不能体悟到在天人眼中看水就是琉璃,在饿鬼眼中看水就是脓血的道理吗? #### 人须知十二因缘法 > 【原文】《法华经》云:无明缘行 *(无明者,宿生烦恼痴暗也。缘,犹生也。行,即所造之业。谓宿世因愚痴昏暗,所以造业也)*。行,缘识 *(识者,谓初起妄念,欲托母胎也)*。识,缘名色 *(名色者,谓初托胎后,诸根成形也)*。名色,缘六入 *(有此六根,将来必入六尘,故云六入)*。六入,缘触 *(三四岁时,对尘无知,故仅名触)*。触,缘受 *(受者,五六岁后至十二三,能领纳前境也)*。受,缘爱 *(爱者,从十四五至十八九,贪著声色,即起爱心也)*。爱,缘取 *(取者,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驰求不息也)*。取,缘有 *(三界谓之三有,既有善恶境界,来世复有生死)*。有,缘生 *(生者,未来之世,复当生于六道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老死者,谓未来之世,老而复死也)*。 > >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 > [按]但知身为母之所生,而不知父亦有分者,童稚是也。但知身为天地父母所生,而不知因宿世业缘生者,庸众是也。余最不喜天生圣人之说,如天果能生圣人,则当常生圣人。既已生尧舜,何为复生桀纣。若不能禁桀纣之不生,则亦不能保尧舜之必出。尚谓天地能生人乎。纳妾者,多方求子而无子。私奔者,唯恐有胎而有胎。则生育亦不独父母之故矣。 【译白】《法华经》说:无明产生行 *(无明指宿生烦恼痴暗)*;行,产生识 *(识指初起妄念,欲托母胎也)*;识,产生名色 *(名色指初托胎后,诸根成形)*;名色,产生六入 *(有此六根,将来必入六尘,故云六入)*;六入,产生触 *(三四岁时,对尘无知,故仅名触)*;触,产生受 *(受指五六岁后至十二三,能领纳前境)*;受,产生爱 *(爱指从十四五至十八九,贪著声色,即起爱心)*;爱,产生取 *(取指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驰求不息)*;取,产生有 *(三界谓之三有,既有善恶境界,来世复有生死)*;有,产生生 *(生者,未来之世,复当生于六道)*;生,产生老死忧悲苦恼 *(老死指未来之世,老而复死)*。 无明消灭了,行也就消灭了;行消灭了,识也就消灭了;识消灭了,名色也就消灭了;名色消灭了,六入也就消灭了;六入消灭了,触也就消灭了;触消灭了,受也就消灭了;受消灭了,爱也就消灭;爱消灭了,取也就消灭了;取消灭了,有也就消灭了;有消灭了,生也就消灭了;生消灭了,老死忧悲苦恼也就都消灭了。 [按]只知道自己是母亲生出来的,不知道自己出生也还源于父亲,有这种想法的是儿童;只知道身体是天地父母生出来的,而不知道也是因为宿世因缘业力生出来的人,是一般平常的众生。 我最不喜欢天生圣人的说法,如果天果真能够生圣人,那么应当经常有圣人诞生。既然已经生了尧舜,为什么又生了桀纣?如果不能禁止不生桀纣,那也就不能保证尧舜一定会出生,这样能够说天地能生人吗?娶小妾的人,想尽办法求子却没有子嗣;私奔的人,惟恐怀胎却偏偏怀胎。所以生育也不仅仅是因为父母的缘故。 #### 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 > 【原文】经云,增劫之时,从人寿十岁后,每过百年,各增一岁,如是增之又增,至八万四千岁而止。自后每过百年,各减一岁,如是减之又减,至于十岁而极。十岁以还,又复增益。犹之日永日短,循环无已也。 > > [按]释迦如来,人寿百岁时出。故成康之世,盈百者甚多,如武王九十三,文王九十七。唐虞之世,在文王前千余年,又当增十余岁,故禹寿一百有六,舜寿一百有十,尧寿一百十七。帝喾在位七十年,寿可知矣。颛顼在位七十有八,视帝喾复增矣。少昊在位八十四年,视颛顼复增矣。黄帝在位百年,视少昊复增矣。炎帝在位百四十年,视黄帝复增矣。伏羲前有因提纪,循蜚纪,叙命等纪。至人皇氏,不知几十万年,故人皇兄弟九人,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至地皇,天皇,又不知若干万年,故兄弟各一万八千岁。垂于史册者,彰灼可考。 > > 后儒见几万岁之说,以为荒唐,尽行删去,亦陋矣。当日作史者,垂此必非无本。孔子生衰周,犹及见史氏之阙文。岂唐虞以前之史臣,妄入无稽之语于正史耶?噫!目不见熊,而谓之三足鳖。非物之怪,乃学识未充也。 > > 若夫周昭王至今,又阅三千年,又当减三十岁,故目今年高者,类以七旬为上下。博览群书,方知佛语有验。韩昌黎佛骨表,谓上古无佛而寿,后世有佛而夭。岂识正值减劫之际乎。 > > ◎人寿八万岁时,五百岁而婚嫁。周初之制,三十而有室。今则年未成童,便思少艾,总角稚子,口出秽语矣。 【译白】佛经上讲:增劫的时候,从人寿命达到十岁的时候开始,每过一百年,人的寿命就增长一岁,按照这样的规律不断地增加,直到人寿八万四千岁时达到顶点。从此之后,每过一百年,人的寿命减少一岁,又以这样的规律,寿命不断减少,减到十岁时停止减少。从十岁开始,又开始增长。就如同冬夏一样往返循环没有停止一样。 [按]释迦如来在人的寿命一百岁时出现于世。所以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活到百岁的人很多。比如周武王九十三岁,文王九十七岁。尧舜的时代在文王前一千多年,人的寿命应当增加十几岁,所以禹一百零六岁,舜一百一十岁,尧一百一十七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寿命可以推知了。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比起帝喾又增加了。少昊在位八十四年,比起颛顼又增加了。黄帝在位一百年,比起少昊又增加了。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比黄帝又增加了。伏羲氏之前有因提纪、循蜚纪、叙命等纪,到人皇氏,不知几十万年,所以人皇氏兄弟九人,合计四万五千六百年。至于地皇、天皇,又不知若干万年,所以兄弟各一万八千岁。 这些事情记载在史册中,明确可考。后世的儒生见到人的寿命有几万岁的说法,认为很荒唐,都把这些内容全部删去了,实际上是自己孤陋寡闻。当时写史书的人,流传下来这些说法必定不会没有根据。孔子生于周朝衰落的时候,尚且见到史家的遗文,难道尧舜以前的史臣会胡乱地把无稽之谈写到史书中去吗?唉,眼睛没有见过熊,把它说成是三足鳖。不是事物本身怪异,而是自身学问、见识不充足的缘故。 从周昭王到现在,又过了三千年,人的寿命又应当减少三十岁,所以看看现在的长寿的人,大多在七十岁左右。博览群书才知道佛陀的话是有验证而且真实不虚的。韩愈的《佛骨表》上讲,上古的时候没有佛,人的寿命长,后世有佛,人的寿命反而短了。他哪里知道恰好碰到减劫呢! ◎人的寿命八万岁时,五百岁才结婚出嫁。周代初年的制度,男子三十岁有妻室。现在还没有成童,就贪恋女色,束发的幼童就口出污言秽语了。 ####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 【原文】人寿当减劫时,每过百年,其身短一寸,千年则短一尺。释迦如来出世时,人身皆长八尺 *(佛之化身一丈六尺)*。今已过二千余年,当短去二尺,故今世之人,大抵以六尺为上下。总之寿增,则其身随时而大,寿减则其身随时而小。 > > 至疾疫灾后,寿命愈促,身形愈小,或二搩手,或三搩手。所可资食,稊稗为上。人发衣服,以为第一。资身之具,皆作刀杖之形 *(今妇人簪珥已有作刀斧形者)*。 > > [按]有人发隋唐以前古墓,有骨粗大,较今时人骨,长二尺许。尝考天人感通记云,蜀都旧址,本在青城山上,今之成都,乃大海也。昔迦叶佛时,有人从西耳河边回,舟过于此,见岸上有兔,引弓射之。不知兔乃海神也,大怒,遂踏翻其船,而壅沙成地焉。后至晋朝,有僧见地上多裂,掘之,得人骨船底。骨皆长三丈余,以迦叶佛时,人寿皆二万岁故也。 > > 又尝读孔履记,孔子之履,当今之官尺一尺三寸,则孔子之足非犹夫今人之足矣。又尝读周礼云,柯长三尺,博三寸。则昔人之手非犹夫今时之手矣。甚至服物器皿,凡在百年前者,必较大于今人。岂非身形渐小,物亦随之而小乎。 【译白】人的寿命在减劫的时候,每过一百年,身高就会矮一寸,一千年之后就会矮一尺。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人的身高都是八尺 *(佛陀的化身高一丈六尺)*。现在已经过了两千多年,应当比当时矮二尺,所以现在的人,身高大多在六尺左右。总的来说,寿命增长,身高也就随着增长;寿命减少,身高就随着减低。 等到疾疫灾之后,寿命就更加短促,身高也就越来越矮,有的高两搩手,有的高三搩手;可以吃的粮食,像稊稗一类的草籽就是上等的食物;所穿的衣服,用人的头发做成的衣服就是最好的衣服;生活生产工具,都是刀斧的形状 *(现在妇女的簪子耳环已经有作刀斧形状的了)*。 [按]有人发掘隋唐以前的古墓看到,有的骨头很粗大,比现在人的骨头长二尺多。我曾经查考《天人感通记》,上面记载,蜀国国都的旧址,本来在青城山上,今天的成都,在当时是大海。往昔迦叶佛的时候,有人从西耳河边回来,乘船经过这里,看到岸上有兔子,就用弓箭射它。却不知道这只兔子原本是海神,海神大怒,于是踏翻了这个人坐的船,壅起来的沙子把这片海填成了平地。后来到了晋朝,有僧人看到地上有很多裂缝,掘开后,得到了人骨头和船底,骨头全部是三丈多长,因为迦叶佛时人的寿命有两万岁的缘故。 又曾经读《孔履记》,上面记载孔子的鞋子相当于现在的一尺三寸,那么孔子的脚就与现在人脚的大小不一样了。又曾经读《周礼》,上面讲:斧子长三尺,棋子三寸,由此可以知道过去人的手与今天人的手大小也不一样。甚至衣服器皿等东西,一百年之前必定比现在的略大,这难道不是身形渐渐矮小,器物也随着变小了吗? #### 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 > 【原文】人惟有德,所以有福。寿减之后,一切皆减,其德渐漓,其福渐损。略言之,如七宝渐隐没,五谷渐歉收,衣食渐艰难,容貌渐丑陋,资禀渐昏愚,精神渐衰弱,风俗渐骄慢,六亲渐不和,赋役渐繁重,水火盗贼渐炽昌,佛法渐凋废,善人渐衰残,真儒渐稀少,谤佛之人渐推崇,富人渐鄙吝。 > > [按]世俗文词,有时不验。若出之内典,则字字有征。且如三代之时,皆用黄金白璧,动以百双万镒为计,未尝纯用白金也。至于汉后,乃间用白金 *(桑宏羊至以白金铸钱)*。而夜光之璧,照乘之珠,小国皆有,非若今时之罕见也。乃今之用低银者,多和赤铜于内,是银不足,而继之以铜也。非七宝隐没之验何 *(古人所云百金,乃百锭金也。汉文帝云,百金乃十家中人之产。苏子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若一金,止作一两,则汉代中人产,止有十两之数。而一兵之资粮器械,每日止用银一分矣。有是理乎)*? > > 周时田百亩,止当今时二十二亩。此二十二亩之所入,上农夫可食九人。夫古人每食,必至斗米,一人终岁之粮,约今时七十余石,九人当有六百几十石,是每亩可收米三十石也。余幼时所见闻,吾乡尚见每亩收脱粟三、四石者,自康熙癸亥年后,凡从前收三石外者,皆不及三石之数矣。非五谷歉收之验何 *(隆万间,有人修昆山荐严禅寺,出其瓦间所塞稻束,犹唐朝故物。其穗长至尺余,计其所收,每亩必有十余石。今之稻穗,不满四寸矣)*? > > 古者国无十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汉唐盛时,尚可比昔年之不足。今则求为急,而不可得矣。非衣食艰难之验何? > > 古者王公之贵,下交岩穴,卿相之尊,劳不坐乘。今者甫膺一命,便藐视知交,而皂隶牧圉,有乘轩执盖者矣。非风俗骄慢之验何? > > 古者高僧见天子不名,诏书必称师。唐太宗叙三藏圣教,极意钦崇。玄奘法师示寂,高宗告左右曰,朕失国宝矣。辍朝五日 *(见高僧传)*。中宗景龙二年,敕高安令崔思亮,迎僧伽大师至京。帝及百僚,皆称弟子 *(出金汤及统纪)*。高宗显庆元年,敕天下僧尼,有犯国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与民同科 *(出唐书)*。宋真宗朝,诏天下避志公禅师之讳,止称宝公 *(见志公禅师后行状,系张南轩父忠献公所撰)*。宋之太祖,太宗,真,仁,高,孝,皆兴隆大法,有时驾临佛宇,有时问法禁中,为林间盛事。今则士流倨傲,多有见佛像不参,遇高僧不礼者矣。非佛法凋废之验何? > > 孔颜立教,止贵躬行,不尚口舌,厚于自治,薄于责人。孟子距辟杨墨,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良医偶一用之,非日日必需之物。今则白衣小子,止拾几句谤佛常谈,便自谓程朱复出。黄口儿童,但有一种夸大习气,辄主张道学门庭矣。非真儒稀少之验何?即此数者,余可例推。 【译白】人因为有德行,所以才有福报。寿命减少之后,一切都减少了,人的德行逐渐浅薄,福报也随着逐渐减损。大略来说,比如七宝逐渐消失,五谷逐渐减少收成,衣食生计逐渐艰难,容貌逐渐丑陋,人逐渐愚痴,精神逐渐衰弱,风俗逐渐变得骄慢,六亲之间逐渐不和睦,赋役渐渐繁重,水火盗贼等灾难逐渐增多,佛法逐渐凋零废弛,善人逐渐减少,真正的儒者逐渐稀少,谤佛的人逐渐受到推崇,富人逐渐鄙陋吝啬。 [按]世间文字书籍的记载,有时会得不到验证。如果是出自佛经,字字都会有证验。比如夏商周的时候,都用黄金白璧,动不动就用百双万镒来计量,没有用过白银。等到了汉代以后,才偶尔用白银 *(西汉桑宏羊甚至用白银来铸造钱币)*。而且夜光璧、照乘珠,小国家都有,不像现在很稀有罕见。今天成色低的银子,大多都是用赤铜混合在里面,这是银子不够,用铜来代替银子了。这些现象不是七宝隐没的验证吗 *(古人说的百金,是指百锭金。汉文帝说:“百金是十家中等家庭的财产。”苏子说:“发动十万的军队,每天耗费千金。”如果一金,仅指一两的话,那汉代中等人家的财产只有十两,一个士兵的粮草器械,每天只耗费一钱银子,有这种道理吗)*? 周朝时期的一百亩田地,只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二亩。这二十二亩田地收获的粮食,可以提供九个农夫的口粮。古人每一顿饭,必定有一斗米那么多,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七十多石,九个人相当于六百几十石,这样算下来,一亩可以收到三十石粮食。我小时候看到我们家乡仍然有一亩收获纯粟三、四石的,从康熙癸亥以后,凡是从前每亩能收超过三石的都收不到三石了。这不是五谷歉收的验证吗 *(隆万年间,有人修理昆山荐严禅寺,拿出寺庙瓦片之间收藏的稻束,还是唐朝的旧物,它的稻穗有一尺多长,估计当时的收成,每亩必定有十多石。现在的稻穗,不足四寸长了)*? 古时候的国家没有十年的蓄积,就称为不足;没有六年的蓄积,就叫做急难。汉唐盛世的时候,国家的蓄积,还可以与古时候不足的蓄积相比。现在却已经达不到古时候急难情况下的蓄积了,这不是衣食艰难的验证吗? 古时候的王公贵族都会同山林间的平民百姓交往,卿相大臣,办理公务都不坐车子。现在的人,刚刚做了最低的官位,就看不起以前的朋友,而且连官府的仆役,都会乘坐华贵车子。这不是风俗骄慢的验证吗? 古时候的高僧见皇帝时不称名,皇帝下诏书,对高僧必定称师父。唐太宗写的《三藏圣教序》中,非常钦佩崇敬出家人。玄奘法师圆寂,唐高宗对左右大臣说:“我失去了国宝啊。”因此罢朝五天。唐中宗景龙二年,下令高安县令崔思亮恭迎僧伽大师到京师。皇帝与文武百官,都自称弟子。唐高宗显庆元年,下令天下僧尼,有犯国法的,要用出家人的戒律来惩治,不可以用国家的刑罚惩治。宋真宗时,诏令天下避开志公禅师的名讳,只可以称宝公。宋朝的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高宗、孝宗都弘扬护持佛法,有时驾临佛寺,有时在皇宫中向僧人问法,是佛教的盛世。现在的士大夫傲慢无礼,有很多人都是见到佛像不参拜,遇到高僧不恭敬。这不是佛法凋敝衰败的验证吗? 儒家的教化,只贵在实践,不崇尚口头宣说,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孟子反驳杨子墨子,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良医偶尔用它们治病,但不是每天必备的物品。现在的平民百姓,只是听说了几句毁谤佛法的言语,就认为自己是程子朱子复出。孩童少年,只是凭一种夸大的习气,就主持儒家的门庭了。这不是真儒稀少的验证吗?通过这几个事例,就能够了解其它事情了。 #### 人死有六验 > 【原文】欲知死后生处,但观终时暖处。若从下先冷,暖气归顶上者,乃果位中人,必出生死。归眉间额上者,生天道。归心上者,生人道。若从上先冷,暖气归腹者,生鬼道。归膝上者,生畜生道。归足底者,生地狱道。 > > [按]人之宿世,或从天上来,或从人中来,或从异类中来,或从修罗,饿鬼,地狱中来。但察其相貌身形,语言动静,亦可了了皆知。兹因文繁,不及详载。 【译白】想要知道人死后投生的地方,只要看命终时身上暖热的地方就可以知道了。如果人命终时下身先冷,暖气最后在头顶上的,是得到圣人果位的人,必定能够脱离生死轮回。暖气在眉毛、额头之间的,生在天道;暖气在心口上的,生在人道;如果从上先冷,暖气归于腹部的,生于饿鬼道;暖气归于膝盖的,生在畜生道;暖气归于脚底的,生在地狱道。 [按]人有前世从天道来的,有的从人道来的,有的从畜生道来的,有的从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来的。只要观察他的相貌身形,言行举止,就可以明白。因为文字繁多,不能详细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