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I Agent构建引擎,智能编排和调试,一键部署,支持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
[TOC] # 概述 ## 城市综合体定义 城市综合体是将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交通等城市功能之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多元复杂而统一的建筑群落。 西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HOPSCA”被很多人用作商业综合体的代名词(至今仍是如此)。其实这是一个简明有效却又比较狭义的综合体定义:即由Hotel(酒店)、Office(写字楼)、Public(公共空间)、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Convention(会展)、Apartment(公寓住宅),共同形成的商业生态系统。“HOPSCA”指出了商业综合体最为重要的几个功能部分,但是仅仅具备了这些功能成分,还不能谓之综合体。近几年,学术界倾向于把城市综合体(City Complex)理解为“在城市中的居住、办公、商务、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游憩等各类功能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高度集约的街区建筑群体。”这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它强调了“高密度”、“多功能”、“相互联系”等特征,这些成为我们进一步认知综合体的假设前提。 ## 溯源 稍作溯源,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综合体与人类城市发展历史存在许多戏剧化的暗合关系。例如,很多学者认为古罗马的大浴场是综合体的起源,它集洗浴、健身、阅览、商业、会议与一身。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中世纪的“集群街区”(居住和工作两大功能被叠合到一幢建筑之中,彼此交织联系)是最早的商业综合体实例。这种开发模式后来演变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内街式购物廊,成为典型的混合街区范式。 到了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萌芽时期出现的“现代城镇规划思想”(Modern Urbanism)成为综合体的死敌。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热衷于选择未使用的土地作为城市新的开始,以回避城市原有的混乱局面;并且严格限制居民数量和社区大小,将不同的城市功能分开布置以减少社会问题——而“综合体”,被视为城市混乱的根源而必须被限制和最小化。 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柯布西耶“明日之城”可以看到将城市发展建立在一种类似“乌托邦”合作社会上的模型。人们用建设新城取代旧城,直接导致老城区的衰败(于是才有后来的新都市主义对此表示弥补)。这一思想在1928年发挥到极致。这一年,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成立,并提出《雅典宪章》:将城市四大主要功能(居住、工作、休闲、交通)各自独立分区发展,由此获得一种城市的秩序。 综合体模式的重见天日,得益于1939年建成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这是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第五大道的一组由四座摩天大楼组成的复合设施(设计者为Raymond M. Hood),四座大楼底层相通,通过地下通道协调步行与车行关系;丰富的零售出租空间和公共空间,创造出一个复杂的、多样化的“城中之城”。洛克菲勒中心证明了城市生活的紧凑关联、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依赖,预示着城市综合体的新一轮发展。 1950年代,著名的建筑研究小组TEAM10率先拒绝《雅典宪章》所描绘的城市图景,转而投入到现有城市及其复杂社会网络的研究之中。他们开始研究两个手法:一,如何连接一组建筑群;二,在建筑群之中引入城市街道和公共空间,这些成果直接导致了后来五十年的综合体模式。 20世纪60年代的一系列“大型开发计划”项目,显现出从市中心以商业为基础的形态,转向开发新区潜力,并以居住为首要功能、强调建筑对环境的开放性的建筑集群。这一时期大约46%的混合项目包含居住功能。典型案例为美国华盛顿水门中心(Watergate complex),它始建于1967年,包括有三栋住宅楼、两栋办公楼和水门酒店。1972年的水门事件使这座综合体名声大噪。 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风头陡转,随着“国际范式”(International Style)的流行,综合体的建筑尺度开始增大,居住功能不再得到重视,空间更为封闭和内向。这一时期只有19%的混合开发项目包含居住功能。纽约世贸中心(World Trade Center)是典型的大尺度、不可居住的建设案例。 20世纪80年代的“后现代混合模式”:开发重点从新区转移回老城区,项目总建筑面积在减小,小尺度的城市空间得到重视,居住功能重新回归开发重点,并引入对老建筑的修复、改建、重新利用。其理论背景是雅各布斯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所反映的一个改良的侧面。这一时期大约49%的混合项目包含居住功能。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主街模式”和“CBD模式”开始流行,综合体的设计出现从建筑建造向城市场所的思维转变,更加注重城市环境整体贡献。但是在对居住功能的考虑上,似乎重新削减到70年代的比重。 回顾上述历史可知,城市四大基本功能(居住、工作、休闲、交通)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任何一两项功能的强势都会产生不平衡,带来严重的城市疾病。基于这样的理论,我们意识到,应该特别注意研究居住功能对其他功能的平衡作用。在下文分析的一批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旧范式的关联和演变。 ## 城市综合体设计的类型 **以商业为核心的开发模式成为综合体“第一范式”** 早期的城市综合体也常以“商业综合体”代称,在我们看来,这是郊区大型购物集群(Mall)在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回归。以益田假日广场为例,开发的第一要素在于商业形象的打造,设计处处体现出对商业空间的考虑:建筑师在基地南侧设计了一个下沉式广场。该下沉广场与地下二层的商场相接,人们可以通过室外台阶、电梯和楼梯等多种方式到达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休闲和购物场所。内部空间设计有三个点状中庭和两个线形中庭。它们相互有序分隔而又有机串联,形成室内时尚购物街。并且通过空间的收放而形成简洁有序的商业流线,巧妙地借用空间调节了人流量及其聚集度,使各个店铺获得了均等的商业机会。郑州银泰商业中心选择了最具有“商”文化特征的元素进行组合,在稳重的构图中寻找变化,处理处丰富的立面效果。体现“商”特有的细节,“线”与“面”的构成体现古典而不失时尚的气质。 **以办公为核心的开发模式是综合体“第二范式”** 这一模式与当代中国各大城市的CBD建设紧密结合,规划和建筑形态大多规则有序,而表皮的手法则层出不穷。以新近建成的卓越皇岗世纪中心为例,设计从效率优先的出发点规划布局,总平面采用“井”字型布置四栋塔楼,最高效率的利用了有限的用地,并围合出一个宽阔的矩形广场。在不影响办公平面方正的前提下,建筑表皮利用有规律的对角折面,对塔楼四个角部进行正反两向的斜切,制造近似钻石般富于变化的角部轮廓。设计之中的厦门会展北区综合体亦是如此:建筑平面方正有序,立面呈现节节升高向上收分的渐变节奏,结合了现代元素(带状遮阳片,LED灯带)与传统(塔、灯笼、扇子)传统语汇,演绎出特色的城市新轮廓。 **综合体的“第三范式”可以被视为以高档酒店为主导物业的开发模式**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CBD夜晚时段缺失人气的一种补偿。以深圳华润中心为例,华润.万象城中的君悦酒店的存在,改变了整个区域的情景氛围。作为空间营造的一大特色,这座酒店改变了传统的低层大堂入住流线,改用独特的“空中大堂”模式:宾客由主入口进入酒店后,乘坐4部高速电梯直达31层的空中大堂——成为入住体验的第一步。办理好入住手续后转乘其他两组电梯到达各楼层。在办理入住手续到进入各自房间的过程中,宾客们将对酒店的整体形象,以及深圳繁华的都市景致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 ## 各功能比例,新趋势——人居回归 徐州苏宁广场,综合体完全以公共建筑的形态出现,椭圆形平面的设计可展现动态、活泼的空间特质,但实际上43%的建筑面积为居住功能; 呼和浩特海亮广场,居住功能比例60% ![](https://img.kancloud.cn/f8/3d/f83d3c881a0a1f477caf5d792d3eccc6_639x402.jpg) ![](https://img.kancloud.cn/e4/2e/e42e8561a7d4aa3a89bd0c07c856c93f_658x478.jpg) # 案例 ## 世界级城市综合体的深入研究:日本难波公园 https://mp.weixin.qq.com/s/GGMpQnLz-506tmfnfykM_A # 微信文章 ## 案例 | 香港城市综合体规划控制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GIQBp_QW3xdCm2eZ8JSwiQ ## 【J&A关注】城市综合体:几种开发模式的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P7-b00C9Aj8-q5qyrPlq_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