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I Agent构建引擎,智能编排和调试,一键部署,支持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
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我们来了解一下“规矩”一法。中国人经常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因为现在有人到寺庙发心出家、常住,所以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融入寺庙的生活,我们先来谈一下规矩。为什么一上来就讲规矩呢?因为世俗人在世俗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很多跟我们僧人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不把这个规矩告诉大家,那么很多人就不知道怎么去做,甚至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犯了寺庙里非常的严重的规矩,而被赶出去。所以一开始大家来到这里,尤其是要发心常住,那一定就要先了解这里的规矩。这跟我们到另一个国家去生活一样,一开始必须先要了解那个国家的法律,如果不去了解,还是按照自己祖国的律法标准去做事,那很有可能就会面临牢狱之灾。因为有些事情,在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风俗人情之中,可能就是一般的小过失,但是到了另外一个国度,另外一个社会之中,就有可能是很严重的过失,甚至还会因此丢失性命。而世俗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在很多方面,就跟寺院里的行为规范不太一样,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所以我们初到一个道场,就先要了解那里的规矩,那样才会更好的融入,不会给自己带来尴尬的事情,或者是严重的过失。 出家人虽然有佛陀传下来的各种戒律,但是传到中国以后,由于地方文化和印度之间有差异,很多微细的律条在我们这个国度难以持守,甚至有些不太适宜。如果只是完全按照戒律来规范出家人的生活,那佛教在中国这个土壤中就很难生存下去,出家人也会非常地不适应,世俗人也会有讥嫌。当然这个仅仅是针对一些威仪方面的戒律,是律经中佛陀所开许的可以随所传入的地方修改的,也就是律中说的随方毗尼。那什么叫“随方毗尼”呢?就是说如果佛陀所制定的这些细则的规矩,与所传入的国家的风俗人情有冲突,那么就可以在不违背根本的戒律的精神下,适当地做一些调整。大家要听清楚,我所说的可以调整的地方,仅仅是威仪戒、遮戒,而不是说四根本,或者与断除十恶相应的律条。比如杀盗淫妄这四条根本罪,是什么时候、什么时空下、什么样的地方、哪个国度,都不能改变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这是出家人的四种根本规矩。而佛陀制定的一些小的规矩,譬如僧人要偏袒右肩,还有要赤脚啊,要托钵乞食啊,这个在有些不太适应的地方,那就可以改变。你比如说我们中国,相对印度来说的话,属于北方国度,是一个比较寒冷的地方,尤其是中国的北方,黑龙江、内蒙古一带,那更是寒冷。所以佛法传入中国以后,出家人衣物也会多一点,不仅是要三衣,还要有毛衣、棉衣、棉裤、棉鞋、棉被等等,这些生活用品就都要具备了。甚至是在高寒的地方,还可以穿皮鞋,或者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再去定制一些生活用品,再不行就生暖炉啊等等。 这都是因为佛陀的智慧是超越世间的,是贯通整个时空的。并不是说,当时在印度制定了一条小小戒那就一成不变了,而是说制定这些微细的律仪的目的,是为了让教法更好地传承下去,为了不受别人的讥嫌,这个是为了更好地来护持大众,保护佛教。所以说规矩一法是活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修道,更好地与大众相融合,它并不是冷冰冰的枷锁。比如我们的戒律就有“开、遮、持、犯”四个情况,佛陀临入灭时也交代,小小戒可以舍。那什么是开遮持犯呢?也就是说同一条戒律,在有的地方有些情况下就要“开”——就是开许你违背这条戒律,而且并不犯戒的意思。例如在一般情况这条戒律你是不能犯的,但是当饥荒年代到来的时候,或者灾难到来的时候,你就可以去行持这件事情,就不违犯,这叫“开许”。 还有就是“遮止”。遮止就是说你光“开”不行啊,一旦这个事情过了,这个缘分过了,那又回到平常的状况了,那就要继续持守这条戒律,就要遮止犯戒的行为,就是不能再犯了。这样你懂得什么是持戒,什么是犯戒,什么是开许,什么是遮止,那你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就不会产生畏惧了。这也是佛陀的戒律能够融合在整个时空之中,超越国界,超越时间,而没有兴替的原因。懂得了戒律的灵活,就不会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哎呀,佛陀制定的戒律到了现代就过时了”。若是这么认为,那就太小看佛陀了。我们佛门有句话叫什么?“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佛陀那个智慧是超越三世的——过去无量劫、现在的无量时空、未来的无量劫之中,如来在一念之中,洞悉了知。而佛陀在制定戒律的时候,肯定不只是为当时的人来制定的,而是用无碍的智慧,观照了过现未来所有人的根性和时代特色以后所制定的,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所以呢,除了四根本一成不变以外,那些轻微的律仪,就像刚才我说的赤脚行乞等生活方式,就可以随着环境的因缘而改变。所以佛陀的教法传入中国,到了唐朝以后,我们马祖百丈禅师的年代,就有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丛林规矩。为什么呢?因为中国这个社会,托钵乞食是很不雅的一件事情,中国人认为只有乞丐才会出来要饭吃。而印度呢,整个社会风气是非常崇尚修行人的。若是有修梵行的出家人,都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就像我们国家参军的战士,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在印度的社会,只要是出家人就都叫“沙门”——有沙门出来行乞,不论是婆罗门,还是释迦如来的弟子,还是事火外道,还是裸形外道,只要是一个出家人,修行人,那大家都会非常尊重,若是他们出来托钵,大家就都会供养。但是中国这个社会啊,托钵就是一种要饭的行为,它与中国的宗族礼法制度不相吻合。所以祖师们就非常有智慧,圆融地进行了改革,出家人安住在一处,自作自耕,然后接受众生供养。所以说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的僧宝不托钵,就不是出家人,这是不了解戒律,没有智慧的人才会说的话。比如有一些学习南传佛教的比丘或者是修学南传的佛教居士,他们就以为他们才是最如法的,他们都很修行,甚至觉着我国的出家人不如法。其实这都是他不懂戒律,没有智慧才会这样说的。 我这只是对一部分人的见解,他们认为:“哎呀,汉地的僧人,中国的僧人他们连乞食都不会。”他不了解中国文化,也不了解佛陀戒律的开遮持犯,因为没有智慧,智慧浅薄,所以他才会说出这么愚蠢的话。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就明白,佛法流传到每个国度,在律仪方面,就会有一些细小的变化。 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这规矩方面可谓是增制很多。因为中国丛林的规矩不但有佛陀的戒律,而且还融合了当时的礼法制度,就是当时社会上通行的一些礼法、帝制等。还有很多寺庙,都是皇帝赠送牌匾;很多方丈和尚,都是朝廷钦赐谥、号。所以呢,在古代的寺庙规制之中,也有很多皇家制度。 你看现在有的地方放焰口,还有打水陆的时候,大家做仪轨的时候,有时候走在大街上就要举个牌子:“回避、肃静”。这个是古代官员出行才举的牌子,但是皇帝册封过某个寺庙方丈以后,他也可以享受这种制度。当然“回避”“肃静”不是让老百姓回避的意思,也不是让大家闭嘴的意思。这个“回避”就是说,你是一个当官的,你要让自己的家人避嫌,它是避嫌的意思。比如现代某个法院的法官要审判案件了,若被告人是他儿子,或是他亲戚,这个时候审判长就要回避了,就是要避嫌的意思。 当然有的人现在也呼吁僧宝不要去搞这套仪式,以免让人误解,这里只是告诉大家,有这么一套礼制传下来。再加上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情况,还有一些儒家的礼法制度,也融入到了清规里面。清规就是佛陀的戒律加上当时社会层面上,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制度,而综合产生的。这是非常适宜中国社会、中国社交、还有中国僧人生活方式的。所以,一个寺庙如果没有完整的清规和佛陀所制定戒律的共同融合,就要去推行、去匡扶大众的话,说实话呢,这个制度是不完备的,是很难和合大众,很难适应社会的。 如果偏执于戒律,有些人就会很轻狂,以为只有自己很持戒,其他人都不持戒;若是偏执于清规,有些人就会超越戒律,甚至废弃戒律,那么这就纯属胡来了。有些人的认识很偏颇,一听到清规,非常愿意去遵守,而一说到佛的戒律,他就会说:“我们这里的规矩就这样。”这个就很愚痴了,大家要知道,什么样的清规都不能违背如来所制定的戒律。我们要以戒律为根本、清规为辅助,这才是规矩一法在这个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 而我们要知道,到了这个新时代,它又和古代不一样了。以前的祖师们留下了“百丈清规”、“教苑清规”啊,禅门教下很多的规矩,甚至于每个寺庙都有每个寺庙的规矩,那你说大家应该遵守哪一个?其实呢,我们应该以戒律为根本,然后以清规为蓝本,依着这个,再制定一些符合现代人的礼仪制度,这样才是最好的。因为规章制度是要与时俱进的,不能墨守成规,更不可全部废弃。 有些人不了解,就会出现一些弊端。那就是有的地方太开放了,完全废掉了祖师的规矩,却是按照自己的小聪明来安立一些规矩。而且在盖庙的时候,不是考虑怎么样设计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家修行,怎样避免初发心的学人生起贪心,怎样维护僧团的清净,怎样帮助寺院长久住持;而是天天考虑怎么住得更舒服,吃得更舒服,喝茶喝得更舒服。盖的寺院像宾馆一样,修整的方丈楼宽敞豪华,甚至成了为自己服务的地方——吃饭喝茶,聚会雅集,而且还会有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别众、开小灶、弥过饰非……方丈和尚本来是要领众熏修的,是大众师父的模范,现在却有些变了味。因为大权独揽,是寺里的场所负责人,所以自然就成了寺里的“老大”。而寺庙也是十方常住之地,是所有僧众的地方,没有什么子孙庙一说,现在尽搞成了自己招揽门庭的地方,这个简直是太颠倒了。 而有的地方就太拘谨了,墨守成规,完全不顾这个社会的时代性,搞得修行人,很难跟现代人交往,搞得寺庙的生活,也让人难以适应。这样社会大众就觉得出家人非常的死板,寺庙里的生活制度也非常奇怪。一些初发心学佛的居士呢,对出家人确实非常地敬畏,但也由于过分的敬畏而远离了出家人,尤其是很多新时代的年轻人。所以说这个泥古不化也是一种弊端。 那这两方面怎么去调和呢?就跟前面讲的那样,在不违背戒律精神的情况下,与祖师大的规矩不相违背的情况下,枝末的细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调整。至于什么叫不违背戒律的精神,也就是说,这些规矩必须要跟戒律一样,具有安僧摄众、谨防讥嫌、和合大众、利于办道等几个特点。其实也就是律中所提到的制戒十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信;五、信已增长;六、难调者调;七、惭愧者安;八、断现有漏;九、断当有漏;十、正法久住。 我在一些丛林里住过以后,参学过以后,见闻了很多现象,非常地了解这些情况,就有感而发。我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一些弊端,希望大家能够去改进。在这个时代,我弘扬佛法的一个原则就是:弘扬佛法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规章制度要随方制宜,然后根本的戒律和正见要坚守不变,虔诚的宗教素养也不能改变。以此来奠定出家修行乃至弘法的规范、原则,这样才是根本。 以前有人向我咨询过住道场,有些规矩不合适这些问题,我也告诉过他:每个寺庙的规矩都不一样,虽然有些规矩很死板,但它如果不违背如来的教导,并且延续很久了,那在它没有完全地改善以前,你还是应该去遵守,不可独树一帜。虽然它没有去改进,但是它起码没有改乱,它还在沿承祖师们所定的生活方式、学修制度,只要自己道心强,还是会适应的。虽然它摄受的众生的根机有限,但是它起码是清净的传承,我们还是尊重这些完全继守祖师规矩的地方。我们也不愿意一些人,没有智慧地瞎改乱改。当然如果有非常开明的寺主,不但通达佛法,而且深谙世俗规矩,又很有道心,一切为了佛法的久住,那么他也能再制定与现代社会比较相应的传法制度、讲法规矩、和合共住的章程,这样就更有利于佛法的传播,有利于大众的和合共住。 我们来果老和尚曾经专门谈过规矩,把规矩的内涵分析得很到位。所以今天我们就依着来果老和尚的开示,跟大家传递一下规矩的精神。来果老和尚讲道:“参禅人先有守清规之志,方可安住丛林。要知规矩二字,关系颇大,意义很深”。这里开门见山,告诉大家,你要安住在丛林里,要想住得安稳,要想住下去,你必须要有守清规的志向。就是刚来到丛林里共住的话,要有一种发心:“我一定要非常遵守这里的规矩。” “丛林”就是寺庙的一个别称,我们把十方来往的寺庙,大家都可以和合共住修行的,称之为丛林。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不论是在公司里还是在家庭中,还是在与大家交往之中,若是非常懂规矩,而且非常守规矩的话,那么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他的。不仅仅是说大人,我们看了那些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你跟他接触时,这个小朋友如果特别懂规矩,对这些叔叔啊、阿姨啊,或者是朋友啊、哥哥姐姐啊,都能够非常的有礼貌,大家就会非常喜欢他。而一个小孩子若是非常不懂规矩,大人在聊天的时候大吵大闹,而且冲撞、顶撞老人,然后自以为是,飞扬跋扈,那样即使他长得再可爱,大家见到这个小孩也会很讨厌。 即使是一个小朋友,我们都喜欢守规矩的,更何况是一个大人,他懂得社会上很多游戏规则,如果还是不懂规矩的话,那就倒霉了。因为小孩子不懂规矩,人家还不会跟他计较,但是大人不懂规矩呢?这就会给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带来障碍了。如果是在丛林里的修行人呢?那就要被默摈了。其实不光是默摈,而是明摈——默摈是大家都不跟他讲话,然后他自讨没趣就走了,现在是直接把他开除,轰他出去。这个开示就是告诉我们,要想安安稳稳地待在一个寺庙修行的话,一定要有守清规的志向。 “关系颇大,意义很深。”“关系颇大”,为什么“颇大”?一是关系着这个丛林能否长久地维持下去。再就是你不守规矩,那么大家就无法和合共住,就破坏了这个道场和合,让大家无法安心办道,这个罪过就非常大,正所谓宁搅千江水,不扰道人心,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然后呢,你不守规矩,你自以为是,就无法降服我慢,无法更好地修行。所以说这个关系是非常大的,于自身和大众道业、于佛法的传承、于寺庙的久住,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关系颇大,意义很深”。 再往下看:“何以故?能得清规谨守,许是僧中行人,少一差迟,即摈出寺外。”你看这里来果老和尚就说了,你能懂得守规矩,你就会成为僧人中的一员:出家人呢就成为清众,在家人呢就成为近住。“近住”就是说“近阿罗汉而住”。这里特指那些受了八关斋戒的居士,他们能持守八关斋戒,跟出家人的戒律很像,可以早日证得出世果位,所以说持守八关斋戒,就是近阿罗汉而住。寺里还有一些居士,叫做“净人”,就是发心要出家,但还没有出家的人。还有呢,有一辈子为三宝服务,来寺里求忏悔的居士,这种也有的。这种非常了不起,很多寺庙、很多大庙里也有很多这样发心的居士。当然也有像平兴寺一样,大部分是靠出家人来维系的寺庙,大事小事全是出家人。但是我们不要因为平兴寺这样,就讥嫌其他寺庙说人家居士太多,做了很多出家人的事情。其实这个各有因缘,只要不违佛制,都是可以的。 不论大庙小庙、寺院丛林,四众弟子能够和合共住,而且不出乱子,这就是非常好的一个道场。它有它的规矩在,你看不惯你可以不要在这住,只要人家不违犯如来的教导,有自己的清规在,就没有你说三道四的份。当然,若是确实有不如法的地方,你也可以去谏言。你去上谏给方丈和尚,你说:“哎呀,大和尚,您看这点规矩是不是不太好?”但是你谏言也不能乱谏,你要根据如来的教导,根据祖师的规矩谏言那还可以;若只是因为自己看不顺眼,随顺自己烦恼的意见的话,那就不要去说了,自己消化了即可。 你要不守清规,那你就不是此处僧团中的一员了,那就只有摈出寺外了,这个在古代真的是很严格的。我记得有一则故事:有两位师父到寺庙里去挂单——我们要知道古代的僧人到寺庙里,一定要先拜见的就是方丈和尚。不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你到寺庙里发心,首先要拜见方丈和尚。方丈和尚就会说:“来啦,你是哪里的啊?多大呀?参访多久了呀?”就说一些客套话,问完以后呢,就会说:“吃茶去吧。”我们最重要的这个“吃茶去”这个公案——赵州茶,就是这么来的。这个本来是很平实的一句话,赵州禅师接待一个僧人,说“你来了,以前有没来过这个寺里啊?”对方说“没有来过。”“哦,没来过,好,去吃茶吧。”用现在的话说,意思就是:先下去休息吧。 然后呢就问另外一个说:“你来过没有啊?”他说“我来过。”赵州禅师也说“那你也吃茶吧”,现在的意思就是“那你也去休息吧”。而这个时候院主来了,于是他就问了:“欸,禅师啊,新来的人你也让他吃茶去,没来过的人你也让他吃茶去,你这是啥意思啊?”本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候,但是院主的意思呢,他就是想激起一个禅机来,我们说这就是禅宗的“机锋公案”。赵州禅师这时就跟院主说了:“哦,好好好,那你也吃茶去吧!”后来大家就说,哇,你看,这三个吃茶是颇有禅意的,不是那么简单的问候。后来很多人,就依着这个公案去参,最后大彻大悟。所以说禅宗这个修法是非常活泼的,只要心在道上,任何一种境界,都是触发开悟的因缘。 寺庙里有两种普茶,方丈和尚会请大家来喝茶的,方丈和尚普茶的规矩很严。平常寺庙里也有普茶,就是大家一起来喝茶,坐一下,你来或不来还没太大关系,你向知客师请个假,说我有事,你就可以不去。但是呢,方丈和尚普茶请茶,你必须得去。还有一个公案呢是说,有两个出家人到寺里去挂单,当时正好碰到方丈和尚普茶,侍者来通知的时候,有一个人出去了,所以另外那位跟侍者说:“他不在,待会儿我和他说一下,你先回吧。”然后这侍者就走了。 等到方丈和尚请大家喝茶的时候,敲完鼓集众后大家都来了。方丈和尚一看:“欸,那个新来的师父怎么没有来啊?”方丈和尚让人把没来的那位僧人叫过来,问他:“刚才击鼓你怎么不来喝茶啊?”那位僧人说:“我刚才因为太着急上厕所。”这个方丈和尚说话也很狠,直言不讳地说:“好嘛,啥时候你不急,我击鼓喝茶给你急出尿来了,普茶也不参加?”然后那个僧人就说了:“阿弥陀佛,惭愧,犯和尚规矩,我自愿出院。” 这个时候侍者来救场了,他说:“哎呀,不好意思,是我忘了通知他,我来替他出院吧。”刚说完呢?另外跟他一起来的那个僧人急忙说:“哎呀,其实跟他俩都没有关系,侍者跟我说了以后,是我忘了通知他。应该出院的是我,方丈和尚慈悲,留下他们吧。”这时候方丈和尚一看:“哦,原来是一场误会!三个人呐,都能主动承担责任,你们都是非常好的法器、很好的修道人”。这个事就了结了。 你看见没有,古代这个规矩是非常严肃的,你犯一个规矩动不动就要出院。现在啊,规矩稍微宽松一点,但是在有的丛林里规矩还是非常严格。虽然现在这种方式不适合了,但这种严肃的规矩,我们还是要了解,因为有人要出家嘛,那你就要了解。因为我不知道你在这里住多久啊,万一你到别的地方犯了规矩,还被赶走了,心里就会很悲伤,所以我提前给大家提个醒。你要知道,这个是很正常的,每个寺庙都有规矩,我们去了,就要和来果老和尚说的那句话一样:“我们要有守清规之志。”我来到这里,我就是要守规矩的。 再往下看:“又天无浊而清,地无清而浊,皆有天地规矩。”什么意思?就是说天因为它没有浑浊,所以它非常清明;地呢,因为非常的浊重,它才会成为地。这就是天地的规矩,天就是清明的,地就是厚重的、浑浊的。 然后呢,“云退日明,雷声电至,亦称空中规矩。”刚才是天地的规矩,现在是说空中的规矩。空中有什么规矩呢?如果是乌云退了,太阳就出来了,就明亮;然后呢,“雷声电至”,我们听到打雷了,就会知道就要有闪电了,这就是空中的规矩。再往下看“人间规矩者,将生则嫩,渐长即壮,病重即死,业识中阴,依旧来生。再生之人,人不能识。”人都有什么规矩呢?刚生下来的时候,我们说这个孩子很嫩,很萌。我们说萌宝,你看这个小朋友太萌了,太萌就是太嫩的意思。“渐长即壮”,慢慢就长大了,越来越强壮。“病重即死”,小病还没事,当一个人病得非常严重,那就快要死了。“业识中阴,依旧来生”,死了以后呢,中阴投胎,就成了再生之人。再生的这人呢,因为有隔阴之迷,又忘了自己是谁了。人就是这么个规矩:投胎即忘、投胎即忘……所以人就会比较狂妄:“什么六道轮回啊,什么天地鬼神啊,啥也没有,我啥也没看见。”因为是自己愚痴,没有智慧,他有隔阴之迷。 再往下看:“情同树木,将春即花,在夏即叶,在秋即果,在冬即枯,茎根在土,以继来春。再春之花,人喜如旧。”我们这六道有情啊,就跟树木一样:春天来了就要开花了;夏天来了,就是绿叶长得非常繁茂;秋天呢就要结果子;冬天就枯萎了。根茎长在土里,虽然枯萎了,但是来春还会再开花,人就欢喜依旧。人世间就这么一个规矩,六道往来一切众生,这就是他们的规矩。 “物质清规者,坛瓮瓦盆,皆依规矩;砖石木物,尽规矩成。”就是这些世间的物质,一个坛子、一个罐子,还有瓮啊,瓦盆呀,水缸啊,砖头木头啊,都有它们的规矩。若是没有它们的规矩,是造不出来。你造一个瓦要烧多少温度,造一个瓷器烧多少温度,用什么样的泥土,都有规矩。所以说,世间天地万物皆有规矩。而人乃万物之首、万物之灵,与天地同为三才,那就更要懂规矩,守规矩才行。 我们再往下看,来果禅师说:“无规矩地想盖天,无规矩宾将轻主,无规矩国法懈纲,无规矩家难就犯,无规矩寺僧无倚,无规矩习恶难除,无规矩身心不静,无规矩不能守法,无规矩不能参禅。”没有规矩的人,“地想盖天”,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太狂傲。没有了规矩以后,我们说无大无小,跟出家人啊,跟方丈和尚啊,跟这些有修为有道德的人啊,老三老四,称兄道弟,自以为还了不起:“你看我跟谁混得多熟,你看我跟法师多好。”上来就搂着法师,抱着法师,勾肩搭背。这种人就叫傲慢,因为他不懂规矩,就地想盖天。无规矩的人,“宾将轻主”,明明你是个来宾,是个客人,但不懂规矩的时候,就会反客为主,轻慢主人。无规矩国法也无法安立起来,家法也没法安立,家里无大无小,那就乱套了。然后寺里的僧人呢也无依无靠,大家不知道以一个什么样的准则去和合而住。然后呢,没有规矩你这些恶习就很难除去。 比如,刚才我讲过,我们到寺庙里去住,你不要说:“啊,我是来修行的,我要成佛作祖。”这样的人,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个傻子;第二种,就是不懂规矩。 若是傻子呢?就像我们前几天发的那个公案,那个“混饭三界”的晒蜡僧,他是比较憨愚的一个人。人家就是逗他玩,跟他说:“你去找谛闲法师吧,你是一个参学佛法、修学佛法的法门龙象,你以后要成佛作祖没问题,你以后可以弘范三界。”哇,他一听,很开心。他不知道,这是把赶他走的意思。为什么赶他走呢?因为夏天的时候,大家搬出经书来晒,而他呢,是香灯师,管的是蜡烛。有人逗他说,你应该把蜡烛也搬出去晒晒吧。大家想想,蜡烛能晒吗?一晒不就全化了吗?但是他却信以为真,真的把蜡烛都搬出去晒了。大夏天的,很快就晒化了,到了晚上点起来的时候,都是弯弯扭扭的。维那师父就说,“你这个蜡烛是怎么回事?”他还自豪地和维那师说:“夏天太阳好,我把蜡烛晒了一下。”维那师一看,原来是被人戏弄了,所以维那师说:“你真的是很了不起,太聪明了,赶快去跟人谛闲大师学去吧,在这里太屈才了。”意思就是把他迁单了,赶他走了。他不明白,他以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一去了之后呢,就跟这知客师说了这番话:“人家说我很有慧根,说我将来能够混饭三界,将来一定能够弘化一方,混饭一方啊。”没想到,他把弘范三界,听成混饭三界了,人家一听,知道来了个傻子。 但因为谛闲法师有规矩:只要是来参禅学教的,必须引见给他,法师要亲自教。后来谛闲法师亲自教会他,成了一代宗师。所以说人不可貌相,人不可轻慢别人。 还有一种人,不是个傻子,但是没有了解这些规矩,也不懂得先学习规矩,就造成了一种傲慢的心理。所以我们说啊,学好了规矩,人皆喜爱,学好了规矩,出门少碰壁。现代道场的道风不好,徒弟当家做主了。什么叫“徒弟当家做主”?以前徒弟犯了过失,师父会直言呵斥,有时候还会棍棒相加,不行的再施行家法;现在有些师徒就跟父母孝敬儿子一样,把徒弟捧得很高,没事还得哄着,有时候师父一句话有点重了,他就受不了跑了。 所以说如果我们不懂规矩,你这些恶习就难以除去。平常太傲慢了,自以为是,来了这里,寺庙里有很多的规矩,你去做的时候,无形之中就降服了自己。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来到道场里就要守大家的规矩,大家去做的我都要去做,来了以后就把自己当初学。不论你是教授出家,还是达官贵族出家,来了寺里你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净人,什么都不懂的小和尚。因为你没开始学戒律,也没有学佛法,那你只能按什么去做?你只能按规矩去做。所以说一定要学好规矩,到一个丛林里去,先要了解一下它那个地方的规矩。 以前碰到一些非常有地位的在家人,或者一些小官,或者世间法小有成就的人,他来寺庙里就非常傲慢,自以为了不起。而碰到一些福报大,见识多的大领导,他下来视察的时候就跟那些小人物不一样,他们见到师父以后会先说:“师父啊,我来这儿也不懂你们的规矩,要是不小心冒犯的话,还请师父多多见谅。”他就非常地谦卑。其实说自己不懂规矩的,是真懂规矩,因为他有自知之明,孔子也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知道自己很有分寸,知道自己很愚蠢,你明白的知道自己明白,不明白的你也能知道自己不明白,那你才是一个真正明白人。而不是不明白的装明白,明白了一点点的就说明白十点,这些都是没有智慧的人。 没有规矩,身心就不能安静。你来了之后总想按自己的一套来,就不能安静下身心来,还不如老老实实遵守寺庙里的规矩。这点我很有感触,以前我刚到佛学院的时候,我当时给自己要求就是:寺庙里有什么样的规矩,我完全遵守。有的人说,“你看这个法师,他没有按时上殿;你看这个校领导,他没有跟我们学僧一个待遇。”有的人就愤愤不平。其实在我看来,没有不平的事。法师有法师的位置,学僧有学僧的位置,每个人在每个人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规矩。我们一个刚出家的小和尚,来这儿参学,来这儿求学,你要做好的就是你学僧的本分,别人的事情你管不着。我们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我们如果能懂得守规矩,不去看别人犯不犯规矩,我们身心就能安静下来,好好参学。 再往下就是,你不守规矩自然就不能守法,你就想有这种钻空子的心,你自然就不能按法度去行持,你不能悟道。你不懂得规矩,那你就不能参禅,我们说禅宗是最直截了当的法门,言语道断,立见真心,但是宗门禅堂里的规矩却是最多的。就是因为有这些规矩在逼拶你,把你的心逼到没有地方安身立命的时候,就可以豁然大悟,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了。所以说规矩一法,越严越好,因为它能消磨我们的习气。 再往下看:“喜规矩人,初则称好人,次则称善人,再则称贤人,进则称圣人。怕规矩人,初则恨执事,次则厌丛林,再则退道心,进则作歹人。”守规矩的人,而且喜欢守规矩的人:一开始我们称他为好人;如果他做得非常的完美,或者是他在努力地做到完美,我们称他为善人;再就是呢他能做到规矩不犯,我们称他为贤人;有的人他不但规矩丝毫不犯,而且他还懂得开遮持犯,他还懂得怎样去帮助大家,不受规矩的约束,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像孔老夫子七十岁的这么一个领略能力一样,他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样的人就称为什么呢?圣人!世间呢就成为像孔子一样的世间圣人;出世间就成为阿罗汉,成为佛陀。完全守规矩,无规矩不守,而且没有守规矩的这么一个相貌在,不执著于规矩,而不坏规矩,这就成为圣人了。所以规矩一法,从凡至圣,都要守规矩。你看我们的导师佛陀,虽然处处讲圆融无碍,但是呢,言行举止、身语意三业没有一点是违犯规矩的。所以啊我们学法千万不要狂傲,要依本位而行,不可妄学圣贤之人示现的特异行为,否则就会邪见入心,造大恶业。正所谓 “初心不守戒律,放旷总成邪见;后心不达实相,勤修终属有为。”规矩是实相之法的必行之路。你不守规矩,不能通达实相;你通达实相的人,一定严守规矩。这个要明白。 怕规矩的人,一开始是恨执事。为什么?他到丛林里住,他就看这个也不顺眼,那个也不顺眼,总觉着“你怎么老来管我?你怎么老是看我不顺眼?”其实哪里是人家看你不顺眼,是你自己习气重烦恼重,老是违犯大家的规矩。你就觉得是执事找你麻烦。 我以前在佛学院研究班做班长的时候,就深有感触。那些真正守规矩的人,他见到你很开心,无话不聊。因为他从来不犯你的规矩,他不向你请假,他也从来不来触恼你。而那些不守规矩的小和尚呢,或者是品性比较顽劣一点的人呢,你每次去找他,他看到你来了就找各种理由请假休息。然后你也搅尽脑汁地去跟他斗智斗勇,又要让他守规矩,又不能太触恼他。因为做僧人执事是最麻烦的。出家人啊,出了家以后天不怕地不怕,你能拿他怎么样?不行他就走人,不在这里住了。现在的人烦恼重,有些人不是奔着求法而来,也不是仰慕这个道场的道风,也没什么道心,所以一遇到逆缘,他就跑了。这种人浑浑噩噩,罔受信施,到时候腊月三十到来,阎王老子跟他算饭钱的时候,那就要受大苦报,十分可怜。他不是为了磨练习气来守这个规矩,而是为了自己住着舒服,那就完蛋了。而干班长又没什么实权,你既要有智慧地让他去守规矩,又不能触恼他。所以说,这样的人当然是很难成就道业的。而真正守规矩的人是没有规矩可以守的,因为他知道了规矩自然就不违犯,不违犯就没有规矩。 就像法律,有些遵纪守法的人,他一条也不懂,但是他自心之中就懂得:“哎呀,我们不应该这样做,这样不好。”你要知道,法律所约束的那些问题,都是比较严重地违背常人的生活规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问题;而我们戒律和规矩就更细了,它能约束你的身心、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有一点不对,就犯规矩了。 所以这些习气重的人,烦恼重的人,就恨执事,因为他做得不好,还觉着执事老找他麻烦。他既然恨执事,自然就厌恶丛林,因为丛林里的规矩最多。“在这个大庙里住着真没意思,我要去住小庙,早上爱几点起就几点起,谁也不要管我,我爱咋咋地。”这个就是厌丛林。但是呢,丛林有个好处,人多了共同居住,大家都有轨度的,有模范在里面,有人修行好,他就带着修行不好的人前进。小庙里就比较懒散——当然除非小庙里有个大善知识在那里,去安身立命,带领大家去修行,那还好一点。否则,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逃避规矩,为了生活得自在住小庙,那真的是自暴自弃了。既然他不要住丛林,住到小庙里,慢慢就越来越懒散,自然就退道心了,退了道心后就为非作歹,这都是层层递进的。 再往下看:“清规一法:天地虽大,不能逃来清规;日月虽明,不能违清规。山河树木,依规矩成;瓦砾砖石,依规矩作。雷有雷的规矩;电有电的规矩。风云虽跃,不能出规矩外。”这就是做一个总结,刚才讲的,天地日月,瓦砾砖石,风雨雷电都有规矩。“愿我同门啊,转怕规矩为爱规矩,将规矩一法,想出多少好处来,自欢喜曰:无规矩不能成佛祖,无规矩不能成好人,无规矩不能成贤圣,无规矩不能了生死。”也就是说啊,如果大家一开始就怕规矩的,这个心态一定要把它转换掉,一定要多想一下守规矩是有好处的。规矩不是束缚我们的,规矩是解脱我们的。一开始我们觉着被束缚了,是因为自己懒散造恶习惯了,现在要断恶修善,要解脱身心了,那就要守规矩,不能再放纵三业。无规矩不能成佛,无规矩不能成好人,这些规矩都是祖师们用大智慧去安立的,既结合了戒律,又结合了此方的一些规范。所以规矩是好东西啊,规矩守好了可以成为好人;没有规矩,好人也做不了,那就不要说成圣贤了;圣贤做不了,那自然就不能了生死。你要这样去想,你就想守规矩了。 然后“真心发愿,重立死行:自今天起,至成佛终,有人讲我规矩,我向他磕响头。有人委屈我,我向他多礼拜。任是打死我,我不回手;任是骂死我,我不回口。任在守清规死,不在犯规矩生。”我们知道来果老和尚啊,是民国时代禅风高峻的一位大德,他那个禅风非常高峻,他的规矩非常严格。 以前有一个上海的居士,供养他七根金条,请他打香板:“老和尚,这是给您七根金条,供养常住。老和尚慈悲,拿这个香板赏我两下,打我两下。”老和尚说:“你不够资格,我这个板子底下是出祖师的。”什么意思啊?首先你看现在的人,做不到以前的人那么好的根性,自己花钱买罪受的,现在没有。要是捐钱多了,都是希望来寺庙里讨讨好,若是捐的特别多的,就想让寺里给他刻个碑,立个传啥的。这些人根性下劣,只是为了来求虚名。 这位上海居士根性好一点,他来找老和尚教育教育他。但老和尚还不买他的账,老和尚什么态度啊?“你算老几,还想让我来打你?你不够这个资格。供养七根金条算什么?不想供养就拿回去,我这板子底下打的是修行人。”可见他这个门风之高峻,现在人根本就受不了他这个禅风!但是,来果老和尚座下这些弟子,那个个都是法门龙象。能够受得了来果老和尚教诲的人,这种人肯定守规矩,肯定懂法度,肯定是法门龙象,这也是中国人讲的“严师出高徒”啊。 老和尚这种发心立愿真的是了不起:“从我现在一直到成佛结束,有人给我讲规矩,我向他磕响头。”这个真是太棒了!向对方磕响头,要感恩对方告诉我规矩。谁委屈我,要向他多礼拜,要感恩对方来磨练我的性情。我们前几节课讲到《佛教启蒙钞》的时候说了,你要感恩恶友的打骂磨练,不要碰到别人打骂你、委屈你,你就来师父这里告状:“师父,你看他委屈我,我要走了,我要出去疏散一下郁闷的心情。” 他不懂得,所有的这些来伤害我们的、委屈我们的,都是我们的大善知识啊!没有他们你怎么能够前进?你怎么能成就坚韧的性格?你怎么能够消磨自己的习气?你怎么能消除自己的业障?你要等着业报来找你吗?你要等到地狱的果报来成熟吗?所以我们要知道:越是这样的善知识,我们越要欢喜;越是这种有修为的人,这种同参善友来打骂我们、委屈我们——太棒了!要赶快念《金刚经》啊:现世被人轻贱,往世所做重罪即为消灭。“哇,这真的是菩萨耶,我要向他磕头,我要向他礼拜啊!” 这就是祖师和普通人的区别。他为什么能成为祖师?这个不光是因为知见纯正,而是因为祖师们的道德也非常高尚,道心也非常坚固。若只是知见纯正的话,自古至今难道只有这么几百位祖师留名青史吗?其实应该有几十万的祖师都要立个传记了。因为古人开悟的很多,有的禅师门下,几百人几千人开悟。但是约德行、道业、门风、法缘,我们说真正最殊胜的,就这么几十个。所以说祖师啊,是不好当的。既要通达佛见,又要道德高尚,而且还能严守规矩,广开方便。所以说我们若想有祖师那样的道心和知见,那就要严格地要求自己。 然后看下面这句话,老和尚是亲自行持过来的——任人打死我也不回手——以前真的是差点就被执事们打死啊。以前受的那个苦,你要读读来果老和尚的传记,你才知道,什么叫做道心坚固。他只有两个心态:我要么出家悟道,要么我就死,没有别的后路。有一次,他为了到一个寺庙里住下来,他就往前走发愿:如果我走到江边,还不能有一个寺庙留我的话,那我就跳江了。那没什么意思了嘛,我就是要安身立命,我就是要出家修行,如果这个愿望都达不成,那我只能来世再做人了。你可见那种向道之心啊!要是人人都有他这种道心,那真是不得了了啊,那转末法成正法就不是句虚话了。 我们虽然做不到像祖师这么有修为,但我们也要欣慕他们的德行,要尽量向他们学习,这样才是一个良好的心态。看看这个“打死我不回手骂死我不回口”,真的是让我们非常地感慨,祖师就是祖师,厉害!然后呢:“任在守清规死,不在犯规矩生”。你看这种发心,这种立愿,这真的是了不起啊!我都不一定能够做到这么严肃的一个愿力。因为我很了解自己,习气深重,业障深重,如果守规矩而死的话,我现在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我以前是最不守规矩的一个人。我虽然不守规矩,但是我从来不犯规矩。有的人就很奇怪:“法师,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什么叫不守规矩又不犯规矩?”这就是个人行持的一种特色。寺庙里的法制规矩我丝毫不犯,但是我内心却不会完全按着这个去传承。为什么?前面基本上我都讲过了,我们要寻找适合现代人根性的规矩,更好地来匡持丛林的运行。当然还是那句话,一定要以戒律为根本,以祖师的丛林清规为辅助,最后我们再结合现代人的一些根性、现代社会的一些规范,来树立道场规矩,找到适应现代人的弘法方式。 但是在新规矩还没出来之前,或者有的地方还是遵守古代清规的话,我们也要“任守清规而死,不能犯规矩而生”。你有这样的心态,你在一个地方肯定能住下去,肯定住得舒服。最早我也说了,我在万年寺住的时候,有段时间我就想到别的地方去参学,就是说想离开那里。因为起了烦恼,觉着自己住在这儿不舒服,有的人不太符合我的意见。但是幸亏我明白了这一点,突然有一天我就豁然开朗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规矩,你是一个小和尚,虽然你谏言别人不听,但是你自己可以去遵守啊。后来我就心安了,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在万年寺住得非常舒服,而且我能够完全遵守规矩,然后不想走的时候我再随因缘来看是走是留。 后来,我在佛学院一直升到研究班,当了班长,大家都非常认可,从同学到法师,大家还比较尊重我的时候,我觉得机缘成熟了,所以就离开了。我不是因为不想遵守这里的规矩走的,我实在是觉得自己真的是业障深重,想找个地方多用用功,去闭关清修一下,思惟一下自己的过失。因为佛学院不允许学僧们有自己的方式,也不允许闭关,也没有这个地方,没有条件。 再往下看:“唯恐久而生畏者,即在佛前,烧香磕头发愿:我若向后不守规矩,怕规矩者,即请韦驮菩萨谴责我,将我化为泥土而后已。”哇!这个来果老和尚真的了不起啊!他说,你发了这个愿,有可能很快就退失了,你就是一时兴奋发了这个愿,后来你就不想遵守了,生畏惧了。那怎么办呢?他说,你先趁着“头脑发热”的时候到佛前磕头,点上香发愿:“以后我要不守规矩,怕规矩,就让韦驮菩萨拿着那个杵直接把我打成粉”,我们说“碎身微尘”。可见来果老和尚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师,就是因为如此地守规矩,对自己的要求如此地严格。 现在人也不守规矩。你到一个寺庙里,见方丈和尚,见住持和尚,见那些当家的,我们说你就是打个招呼,执事领着你来跟方丈和尚打个招呼。方丈和尚说,“哦,你们去喝口水吧”,意思就是让你们走了。方丈和尚是不能长时间打扰的,古代丛林的规矩,方丈和尚只会见你一面,你就要自己去用功了。除非是有特殊事情找当家师,你才能久坐久谈,一般就是见个面。如果方丈和尚说了:“你们出去转转吧,去喝口水吧。”意思就是你们去玩去吧,我有事了。当然他不会有这种轻慢的态度,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大家要了解。 如果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去拜见了方丈,我们很想坐一会,但是和尚说了这句话,我们就要非常知趣地离开。因为住持和尚太忙了,他有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琐事去打扰师父。当然了,你成年不见师父,偶尔见一次多聊聊,或者是法师有意跟你聊聊,那是没问题的。这个大家都要了解。 我在家的时候,对佛法有些小悟性,我怕自己学得太狂傲了,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所以就发了一个很猛的愿(当时我还没看来果老和尚这一段),我当时就说:“如果我未悟言悟(没有开悟我以为我开悟了),未证言证(我没有证果,我没有得道,我以为我得道了),我希望所有的护法天龙加持,让我出门就撞死,打雷就劈死,就是千万不要误导众生的慧命,千万不要生增上慢自以为是。”正是因为以前发了这么猛烈的一个愿望,所以才有了现在良好的心态,那就是永不知足,在佛法上永不知足。尤其是我看到古代智皇禅师开悟以后,其护法天龙就知道了,然后报告给旧住庵堂的檀越护法们说:“智皇禅师今夜开悟啦!”要知道,当你真正开悟得道的时候,天上天下这些天人,或者是有成就的贤圣之德,都知道世间多了一个修道人,而不是你自己吹出来的。而你真的是修道人,是金子永远都会发光的,总有一天会有龙天护法会把你推出来,你不想出来也得出来。 我们看很多祖师的传记都是这样,他躲在深山里——你看承远大师一开始就是在深山里修行,穿得破破烂烂。后来法照大师在定境之中神游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身边有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一问才知道,哇,这就是承远大师!出定之后赶快去找承远大师,去拜他为师。所以说你只要好好修行:你要真的有法缘的话,一定会兴起来;没有法缘的话,你攀缘也攀缘不来的。所以我们要以自修为主——即使你怀着弘扬佛法的大愿,那也要以自修为主,化他为辅,否则自己到底是在弘扬佛法,还是毁坏佛法,这个就不好说了,所以修行人要有自知之明。 出家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在家人!现在很多在家人开大座,居士为人剃度受戒,这个简直是胡闹。我们说出家人从早学到晚,从一睁眼他不为饮食,不为衣服,不为世间的一切劳作,有大把的时间去学习修行,但他与佛法还有很多隔阂——更何况是在家人,一天到晚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了生活,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父母,还哪有时间去参悟佛法?只不过有些人东看西看了一点佛书,就以为自己明白佛法了,然后就到处跟人讲。自己毫无实际的修行经历,也没有法师大德的印证,就敢到处跟人讲大篇大论!我看很多白衣居士讲《楞严经》,讲《法华经》,讲大般若空性,但仔细一听:我的天呐!这叫讲经吗?我看好像是重新翻译了一遍经典,自造了一本书!因为基本全是胡说八道,曲解佛意。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一些极有修为、有悟性的在家人。因为很多出家人一世修行不好,就会成为“来世怨”。他如果不求生极乐世界,或是意外而亡,就会再投生为人,成为一个在家人。若这一生发不起修道的心来,不出家,但他依然凭借往昔的善根,稍学一点佛法,就能够智慧涌现,辩才无碍。你看看历史上很多大宰相、太守等,非常通达佛法,或者直接就以宰官身明心见性,得大自在。其实这些人基本都是出家人再来的,最起码上一世也是一个大修行人;不然他哪有这么高的智慧?他往昔若没有培下善根,没有读诵大乘经典,他哪有这个神闻颖悟?不要说开悟,我们说能听闻《金刚经》一四句偈,就已经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种下善根了,这都是他往昔宿植德本的功德,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事情。 我们一定要发愿守规矩,发愿成佛,立志贤圣。世间人尚且立志圣贤之道,更何况我们出家人、修道人,本来就是要立志成佛的,这是我们的最高目标。而要想成佛,初期修行一定要严守规矩。到一个地方住,先问:这里规矩如何?有没有常住规约?先看一下,一旦了解以后,就要发愿完全按规矩遵守。你这样发愿,如实行持的话,你看看别人喜不喜欢你?你看看能不能在这儿久住?你看看大家尊不尊敬你?要知道:守规矩的人,是人天欢喜,人也欢喜天也欢喜;不守规矩的人是人天唾骂,人很讨厌他,天人也觉得这个人太傲慢了,不守规矩。 所以我们要知道,守规矩是自利利人的第一要务。我不期许大家有来果老禅师的这种行持,但起码大家要有这种发心,这种向往的心,这种赞叹的心,这种随学的心。这样大家在道业上才能够前进,在修为上才有提升。 好,多讲无益,久坐生疲,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能把我讲的这些领会到心里去,就能得大利益。我讲得再多,如果你只当作耳旁风,那这佛法再好,规矩再好,对你也起不了作用,所以今天就讲到这里。 我们来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