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I智能体构建引擎,智能编排和调试,一键部署,支持知识库和私有化部署方案 广告
[TOC] # 概述 上海虹桥商务区位于上海西部,初始面积约86平方公里,2019年11月经扩容后,达151.4平方公里,其中主功能区面积26.3平方公里,核心区4.7平方公里。 ## 大虹桥功能定位 根据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服务长三角的功能需求,结合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的基本特征,这里将崛起上海市的西部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主要载体之一: ——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新亮点 ——上海总部经济的新载体 ——上海服务全国的新区域 ——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虹桥商务区已经被定义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平台,面向国内外企业总部的汇集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未来将形成以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端商务商贸和现代物流为重点,以会展、商业等为特色,其他配套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其中: 主体功能区,将聚焦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突出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以及服务长三角地区为重点,未来将建成“中国会展之都”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中心”。 商务核心区,主体是现代商务功能,是上海“多中心”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成为上海市第一个低碳商务社区。 功能拓展区,59平方公里的功能拓展区将定位于虹桥交通枢纽服务和产业配套区。 ## 虹桥商务区主功能区 主功能区:东至环西一大道,西至诸光路,南至沪青平高速,北至北翟高架,规划总面积27.3平方公里,核心区4.7平方公里,包括1平方公里国家会展中心,核心区一期1.4平方公里。 主功能区总体布局是“一环、两轴、三核、五区”,规划总建设规模约1100万平方米,其中对外交通规划设施约30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区等公共设施约490万平方米。 ![](https://img.kancloud.cn/18/4f/184fe83df778e5d7242deebdd761508d_606x594.png) 一轴:枢纽区域东西向空间发展轴; 两核:交通功能核心、商务功能核心; 五区:枢纽交通区、机场功能区、公共设施区、整治协调区和动迁基地。 ##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数据 核心区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 地面建筑面积:500万 地下空间开发面积:280万平方米 ![](https://img.kancloud.cn/5a/6c/5a6cdabe64d780787d3fc999cd21e8d4_640x495.jpg) 上海虹桥商务区目前重点开发的为核心区4.7 平方公里,包括1 平方公里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项目。核心区开发规模为地上约500万平方米,地下约280 万平方米。目前,总共以25个楼宇项目为单位进行开发建设。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约1.4平方公里,开发总规模约17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面积约114万平米。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二期(南区和北区)约2.24平方公里,开发总规模约165万平方米,商务办公面积约95万平方米。 会展中心占地86公顷(129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47万平米,其中包括15万平米商业及30万平米商务办公,其他为五星级酒店、会展展示区及其他配套; ## 组织:上海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 http://www.shhqcbd.gov.cn/cms/website/shhq/portal/index/index.htm ## 核心区产业集聚形成五大功能板块 **总部经济和商务办公区** 集聚高档写字楼的大型商务建筑群,为企业总部、金融保险机构、贸易采购、中介咨询、科教培训、信息服务等各类服务业企业提供高档的办公场所,并针对高端商务客流需求提供高品质的住宿服务。 **国际会议和采购中心** 集国际会议中心、跨国采购中心、五星级宾馆、精品酒店等于一体的会议设施与酒店建筑群,举办跨地区政府会议、行业会议、商务会议、论坛以及精品展示等。 **时尚文化和休闲娱乐区** 满足高收入消费群体文化娱乐需求的各类高端文化娱乐设施密集区,举办国内外高层次文化盛事、展现核心区时尚文化特色和氛围的文化地标。 **高端商业和商务办公区** 以精品主题购物中心和甲级写字楼为主体,建设高端、时尚、现代业态的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各类商业设施 **长三角协作园** 集聚长三角及国内其他地区政府驻沪办等派出机构、各地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营运中心和营销中心等企业总部机构,长三角各地开展商贸合作、商务推介、信息交流的实体平台。 # 规划编制 ## 虹桥商务区规划建设导则 http://www.shhqcbd.gov.cn/cms/website/shhq/shhq_zcyj/Info/Detail_62b3847c-18e4-4c1c-a7a7-f7bf18db2746.htm ##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 # 虹桥核心区的规划理念和亮点 ## 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一是统一规划,精心设计。**虹桥商务区把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作为规划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对整个核心区重点区域3.7平方公里的地下空间开发做了全面的规划,并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开发规格**。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开发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优化。对每个地块的中标企业都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提出明确要求。为各地块与地下公共区域的连接通道预留了接口,确保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 **二是加大强度,拓展规模。**通过深入考察巴黎拉德芳斯、加拿大蒙特利尔、日本六本木、香港中环等国内外著名商务区,吸取各城市地下城开发的经验,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建设初期制定的规划进行了科学调整,核心区一期地下建筑面积和商业功能配比均大幅度增加,全部规划为地下三层,地下开发强度加大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原则得到了更好地体现。据统计,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重点区域地下空间相当于18.5个人民广场,**地下空间开发面积达到250万平方米**。 **三是优化配套,确保通达。**按照地下与地上同质化开发的原则,不断加强地下空间连通网络配套建设,确保整个核心区地下空间相互连通、四通八达。**各地块间的地下通道共建有24条**,虹桥枢纽-国家会展中心地下大通道把交通枢纽、商务区核心区和国家会展项目之间的地下空间部分全部连通起来,实现了整个区域地下空间的“大联通、大开发”,形成了完整的地下空间联通网络。 摘自:[上海虹桥商务区:超大面积 “地下城”现实版就在这里!](https://mp.weixin.qq.com/s/oa3UV7HD_1iv_yz-fjDneg) ## 低碳商务区 虹桥商务区的规划涉及,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和商务功能的集聚整合作用,突出低碳设计和商务社区的规划理念,提出“三位一体”发展理念,即低碳、社区、商务,建成后将成为上海第一个低碳商务区,同时,也对招商引资的对象有低碳节能环保建设的相关技术和经验要求。 **低碳的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引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筑设计原则:要求所有建筑均需达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一星级以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强调室内人员和自然的沟通,低建筑能耗,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对环境最低或零的负面影响 **低碳的供能方式** ![](http://largetalkimg.eeework.com/hqswq%20(9).png) ——区域集中供能:分布式供能系统,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 江水源热泵、地源热泵 ——蓄热蓄冷技术:减轻大电网高峰负荷,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的生态环境** ——雨水收集、处理和再利用 ——中央水面、雨水管理、绿化透水地面、人工湿地等:热岛强度低于1.5 ℃ ——水生态构建:加强水污染源头控制,强化水体生态修复,维护水体生态健康 ——绿化种植:绿化总面积30%以上,集中绿地、立体绿化,捕获和固定CO2 **低碳的交通系统** ——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作为区域巴士,减少车辆的碳排放 ——建设地下停车辅道和公共停车场,减少地面交通流量 # 新虹桥的规划亮点 ## 打造产城融合的国际城区 三级中心引领的高品质全配套公共服务。主城副中心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接轨国际一流商务区标准;地区中心强化功能混合、交通组织和环境空间;社区层面集中集约综合设置公服设施,率先全面建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 ## 地上地下空间统筹的全联通综合开发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功能集聚、业态复合;商业商务、研发及开放空间地区,集约节约用地。地下空间设置多通道、多出入口,强化地下空间之间的全连通和有效利用。集中的商务、商业区域和轨交站点设置地下联通道,24小时全天候通行。建设二层连廊,与地面步行道和地下联通道串联,形成立体分层的步行网络。 ## 高品质“崇人文”的国际社区 优化房型及小区设计,强化风貌管控,高标准配置住宅区绿化和公共空间,引入高品质物业服务,新建小区不设传统式围墙,倡导人文、体育、休闲设施开放共享,基础教育、文化、社区商业等公共设施的规划配置与建设水平要满足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 可阅读“最低碳”的城市建筑 建设国际领先的低碳城区,全面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大型商业办公建筑和地标性建筑达到三星标准要求,引领全国最高标准;绿色建材使用比例达到40%以上;新建住宅全装修交付;大型公共建筑全部应用BIM技术。 ## 线上线下“优贸易”的商务环境 倡导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化布局模式,为“一门式”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基础保障,为“一关三检”等机构进驻预留空间。 ## 配建集约低碳的市政设施 低影响的绿色市政。通过综合设置、地下化和景观化等途径完善市政系统网络,市政管网普及率达100%。倡导低影响开发模式,强调一体化综合规划和资源整合,制定优化和完善商务区综合管廊规划。 “最低碳”的市政设施。整合供水、污水、雨水、水系等专项规划,新建或全面改造的区域全面实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提倡节约用水和雨水资源利用,新、改建城区雨水资源利用率不低于5%。制定合理的能源综合利用规划,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构建高效运行的区域垃圾管理系统,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35%。 ## 塑造品质高尚的美丽街区 尺度适宜的人性化街区。强化路网高密度、街坊小尺度、建筑低高度,主城副中心和地区中心区域的路网密度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与核心区标准持平;道路设计实施海绵化设计;街区界面的建筑贴线、首层开放、建筑退让、界面透明等指标率先达到《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的推荐标准,塑造连续美观的街道界面。 国际一流的街区风貌。从色彩、高度、景观风格等方面要对商务区建筑进行全面管控;公共设施周边原则上不应设置围墙;广告店招鼓励整体设计,与街道或所在城区风貌相协调;重点区域景观照明保持风格和谐统一。强调街区的可阅读性,城市家具注重国际化、智慧化、功能化;打造公共艺术街区。 ## 构建智能互联的智慧虹桥 面向未来的高标准基础设施。聚焦5G示范区、城域物联网建设,高标准建设成为智能互联的智慧虹桥,率先构建集“连接、枢纽、计算、感知”为一体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总体架构,建成一批具有基础性、功能性、示范性的智能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全方位渗透的智慧场景应用。打造一体化联动便捷的“网上枢纽”,推进展馆智能运营和会展业信息化建设;高标准建设智慧园区,建立能源、碳排放与绿色建筑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智慧公安建设,实现24小时全方位监控的全覆盖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共享率达到100%;优化城市运行管理,大气、地表水、环境噪声实时监测全覆盖;政务服务实现一网通办、服务事项移动端可查询比例达到100%。 集成一体的智慧城市大脑。全面接入公安、交通、环保、水务、气象等方面的实时视频及数据信息,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密切互动,信息资源部门间共享率达到100%、城市开放数据实时更新率达到100%,打造综合指挥的“智慧”平台。 摘自:[未来虹桥商务区长啥样?“虹桥标准”来了,8大亮点抢先看](https://mp.weixin.qq.com/s/yilWMCxDA5XkuvYo2OKd-A) # 微信文章 ##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集合,新极核 https://mp.weixin.qq.com/s/QvMd-BM598HfnwkyYGv1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