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使用Binder?**
**概念**
进程隔离
进程空间划分:用户空间(User Space)/内核空间(Kernel Space)
系统调用:用户态与内核态
**原理**
跨进程通信是需要内核空间做支持的。传统的 IPC 机制如管道、Socket 都是内核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内核支持来实现进程间通信自然是没问题的。但是 Binder 并不是 Linux 系统内核的一部分,那怎么办呢?这就得益于 Linux 的动态内核可加载模块(Loadable Kernel Module,LKM)的机制;模块是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它可以被单独编译,但是不能独立运行。它在运行时被链接到内核作为内核的一部分运行。这样,Android 系统就可以通过动态添加一个内核模块运行在内核空间,用户进程之间通过这个内核模块作为桥梁来实现通信。
在 Android 系统中,这个运行在内核空间,负责各个用户进程通过 Binder 实现通信的内核模块就叫 Binder 驱动(Binder Dirver)。
那么在 Android 系统中用户进程之间是如何通过这个内核模块(Binder 驱动)来实现通信的呢?难道是和前面说的传统 IPC 机制一样,先将数据从发送方进程拷贝到内核缓存区,然后再将数据从内核缓存区拷贝到接收方进程,通过两次拷贝来实现吗?显然不是,否则也不会有开篇所说的 Binder 在性能方面的优势了。
这就不得不通道 Linux 下的另一个概念:**内存映射**。
Binder IPC 机制中涉及到的内存映射通过 mmap() 来实现,mmap() 是操作系统中一种内存映射的方法。内存映射简单的讲就是将用户空间的一块内存区域映射到内核空间。映射关系建立后,用户对这块内存区域的修改可以直接反应到内核空间;反之内核空间对这段区域的修改也能直接反应到用户空间。
**一次完整的 Binder IPC 通信过程通常是这样:**
* 首先 Binder 驱动在内核空间创建一个数据接收缓存区;
* 接着在内核空间开辟一块内核缓存区,建立内核缓存区和内核中数据接收缓存区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内核中数据接收缓存区和接收进程用户空间地址的映射关系;
* 发送方进程通过系统调用 copyfromuser() 将数据 copy 到内核中的内核缓存区,由于内核缓存区和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存在内存映射,因此也就相当于把数据发送到了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这样便完成了一次进程间的通信。
**Binder通讯模型**
Binder是基于C/S架构的,其中定义了4个角色:Client、Server、Binder驱动和ServiceManager。
* Binder驱动:类似网络通信中的路由器,负责将Client的请求转发到具体的Server中执行,并将Server返回的数据传回给Client。
* ServiceManager:类似网络通信中的DNS服务器,负责将Client请求的Binder描述符转化为具体的Server地址,以便Binder驱动能够转发给具体的Server。Server如需提供Binder服务,需要向ServiceManager注册。
**具体的通讯过程**
* Server向ServiceManager注册。Server通过Binder驱动向ServiceManager注册,声明可以对外提供服务。ServiceManager中会保留一份映射表。
* Client向ServiceManager请求Server的Binder引用。Client想要请求Server的数据时,需要先通过Binder驱动向ServiceManager请求Server的Binder引用(代理对象)。
* 向具体的Server发送请求。Client拿到这个Binder代理对象后,就可以通过Binder驱动和Server进行通信了。
* Server返回结果。Server响应请求后,需要再次通过Binder驱动将结果返回给Client。
**ServiceManager是一个单独的进程,那么Server与ServiceManager通讯是靠什么呢?**
当Android系统启动后,会创建一个名称为servicemanager的进程,这个进程通过一个约定的命令BINDERSETCONTEXT\_MGR向Binder驱动注册,申请成为为ServiceManager,Binder驱动会自动为ServiceManager创建一个Binder实体。并且这个Binder实体的引用在所有的Client中都为0,也就说各个Client通过这个0号引用就可以和ServiceManager进行通信。Server通过0号引用向ServiceManager进行注册,Client通过0号引用就可以获取到要通信的Server的Binder引用。
写给 Android 应用工程师的 Binder 原理剖析
一篇文章了解相见恨晚的 Android Binder 进程间通讯机制
- Android面试题集
- Android系统架构图
- Activity与Service通信
- Service的生命周期与启动方法
- 广播
- ContentProvider、ContentResolver与ContentObserver之间的关系
- 关于Fragment的问题
- Android里的Intent传递的数据限制
- Android的事件分发机制
- View的绘制原理
- APK的打包流程
- BroadcastReceiver与LocalBroadcastReceiver
- Handler
- Android Binder机制
- Activity的生命周期
- Activity的通信方式
- Android应用里的Context对象
- 进程和Application的生命周期
- 内存泄漏
- Android的几种进程
- SharePreference性能优化
- SQLite升级
- 进程保护
- 序列化
- 计算一个Bitmap占用内存
- 内存缓存和磁盘缓存
- PathClassLoader与DexClassLoader
- WebView优化
- JNI
- 插件化和热修复
- 性能优化
- 防止过度绘制,做布局优化
- 提交代码质量
- 64k问题
- MVC、MVP与MVVM之间的对比分析
- Android中高级面试题
- Activity生命周期
- onStart()与onResume()有什么区别
- Activity启动流程
- Android类加载器
- Android消息机制
- Looper.loop()为什么不会阻塞主线程
- IdleHandler (闲时机制)
- 同步屏障机制(sync barrier)
- View的绘制原理
- 什么是MeasureSpec
- getWidth()方法和getMeasureWidth()区别
- requestLayout,invalidate,postInvalidate区别与联系
- Binder机制,共享内存实现原理
- 序列化的方式
- Fragment的懒加载实现
- RecyclerView与ListView(缓存原理,区别联系,优缺点)
- Android两种虚拟机区别与联系
- adb常用命令行
- apk打包流程
- apk安装流程
- apk瘦身
- HTTP缓存机制
- 组件化
- okhttp原理
- Retrofit的实现与原理
- RxLifecycle原理
- 类的加载机制
- 什么时候发生类初始化
- 双亲委派模型
- 为什么使用双亲委托模型
- HashMap原理,Hash冲突
- 什么是Fail-Fast机制
- Java多线程中调用wait() 和 sleep()方法有什么不同?
- volatile的作用和原理
- 一个int变量,用volatile修饰,多线程去操作++,线程安全吗?
- 那如何才能保证i++线程安全?
- CAS实现原子操作会出现什么问题?
- synchronized
- 偏向锁
- 轻量级锁
- 线程池
- 假如有n个网络线程,你需要当n个网络线程完成之后,再去做数据处理,你会怎么解决?
- Java中interrupted 和 isInterruptedd方法的区别?
- 懒汉式单例的同步问题
- 什么是ThreadLocal
- 什么是数据竞争
- Java内存模型(Java Memory Model JMM)
- Java内存区域
- 判断对象是否需要回收的方法
- 引用类型
- 垃圾收集算法
- 内存分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