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轻松地调用各大LLM模型接口,支持GPT4、智谱、星火、月之暗面及文生图 广告
哲学家、心理学家、小说家都使用过“叙述性线索”这个词,事实上它们描述的实质是一样的,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以一种很相似的方式将多个“自我”整合为一体。使用“我们”而不是“我”是有深意的。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或者自我身份,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独立作用的整体,而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的自我身份结合而成的混合物。这种相互影响有时不太稳定,有时又能够同步。重点是,其中那个统一的“我”是大脑为我们自己量身定做的身份。 为什么从适应的角度讲,这个身份如此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自我叙述(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称为“叙事的中心” 1),当我们处理当前情境或挑战时,我们将缺乏一个可为我们提供庇护的内部核心机制。你可能认为这个像棒球比赛中的跑垒员,在跑向目标前不断地“触垒”,而这个目标是最初的进化目的——趋利避害。尽管我们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展示出一个稍显不同的“自我”(比如说,你在办公室中表现的“自我”和在一个聚会上表现的“自我”),我们的大脑确保我们总是在“触垒”来不断获得能使我们人格整合的叙述中心。 我们能够通过研究精神分裂患者来分析适应机制有多么重要,精神分裂患者的大脑不能将叙述性线索放在一起,重新获得一种自我的统一感。而这种能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却很稀松平常。对于他们来说,“线索”零散地分布于四面八方,没有一个核心的控制点可以将它们聚合成整体的自我身份。 你可能会问,那么我们仅仅是多重“自我”的混合体吗?或者说是一个“自我”以不同的方式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答案真的就是如此。目前认知科学发现的最有力的证据显示,我们并不是仅仅一个“自我”(我们是多个“自我”混合体)。然而,大脑出于适应的目的,产生了一种自我的统一感,因为这是保证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繁衍下去的最好办法。还有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正常运转的大脑,保证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叙述性线索将自我中心化,以及防止我们自我迷失,误将自己归于其他试图混淆视听的“自我”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