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轻松地调用各大LLM模型接口,支持GPT4、智谱、星火、月之暗面及文生图 广告
作为一门研究大脑活动与行为联系的新兴科学,认知行为科学的横空出世,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关于大脑的许多假设。在认知行为科学出现之前,人们一直秉持着这样的观点,大脑自我改造的能力极其有限。成人的大脑就如同那才尽的江郎,再无可发展的空间。然而,一些着眼在“大脑可塑性”上的发现相继出现,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固有观点,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大脑不可能改变”这一假设。所谓大脑可塑性,往往指的是神经化学水平上的变化,尤其是指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它允许类似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之类的神经递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在形态和大小上的变化。 4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突触都是“可塑的”,但这并不妨碍大脑整体的可塑性,因为研究表明,多数脑区都存在着能够调整特定神经递质的接收和释放的突触。这项发现之所以让人兴奋,是因为它暗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大脑能够通过训练,实现惊人改变,其程度可能是人们之前想都不敢想,梦都不敢梦的。举例来说,研究发现,当人们某一部分肢体处于瘫痪状态时,大脑能够通过有意识的训练重塑自身,通过其他神经通路来控制其余健康肢体,进而使瘫痪肢体恢复功能。 5 在本书中,我们将会弱化神经化学水平(然而我们必须知道神经化学水平是我们将要讨论的一切的基础),将注意力集中在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大脑调节自身使之适应环境的能力上。在我们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不经意发现,在印象中固若磐石的性格(“我是谁”的核心)其实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