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困难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态?   我说一下我自己的一个经历。我学会了html和css后,就以为自己会做网站了,然后在网上接活做。 我第一个客户找我做网站。给我说,他要网站有留言的功能,论坛的功能等等。 当时我都不会做。一下感觉好困难,做网站怎么这么困难呀? 其实我那个时候,自己有点气馁,没有信心了。 但是客户给我说了一句话“事情对于会的人来说简单,对于不会的人来说难,不会就要学习,相信学会了就简单了”。 虽然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很容易被我们遗忘。 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觉得困难好大,自己不行,自己做不了。 而我自从那次以后,一遇到困难,就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然后立马去学。 我很多知识都是边做网站,边学习的。   有些时候,困难本身没多大,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看大了。今天也许有人会因为天灾人祸而烦恼,也有人会因为别人说了他的坏话而烦恼。 虽然烦恼的事情不一样,但是烦恼的程度是一样的。人其实有一个弱点:往往只关注到不好的地方。比如,女朋友经常挑男朋友问题的: 刚开始觉得男方邋遢,等男方邋遢改掉以后,又觉得他走路走不正,等他走路的毛病改了一个,又会觉得他吃饭吧唧嘴, 慢慢的,很小的毛病,她都会把它看得很大。困难也是一样的,只是我们有时候把它看大了。所以,我自己总结出一句话“把困难看小,把前进看大”。   困难没什么,面对困难不要停止下来,只要你一直在前进,你总会解决困难。到达最终的目标。 ##把困难看小,把前进看大   我初三的时候得了药物性耳鸣,因为医生用药过度而导致耳神经受损,是一种治不了的病,所以我现在无时无刻都是耳鸣着的。在之前我的英语成绩很好,一般都是年级第一,而我认为耳鸣的困难很大, 至少可能会影响我英语听力,后面英语成绩真的下降了,各科成绩也都下降了,导致中考没有考好。 后来我又专门去医院检查过听力, 检查结果是我听力并没有问题,和正常人一样,只是有耳鸣而已。其实只是我把耳鸣这个困难看大了,认为成绩会下降,那么成绩就会真的下降了。   困难并没有这么大,有时候只是我们把它看大了, 下面再举几个真实的例子。   在美国曾经发送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冷库工人,某一天下班加班把东西搬到冷库,不小心把自己反锁起来,但同事们都下班了,他呼救也没有人听见。第二天,同事发现他已经死了,法医鉴定他是冻死的,但是冷库的制冷其实一直是坏的,当天晚上根本没有开启制冷。这位冷库工人只是自己认为会被冻死,所以就真的冻死了。   还有一个著名的试验。1981年,心理学家诺尔格兰申请在一名叫费多洛夫的死刑犯上做试验。诺尔格兰将费多洛夫绑在椅子上,并且用布蒙住了他的眼镜。诺尔格兰这么做,是为了让黑暗使费多洛夫感觉更加强烈和敏感。诺尔格兰在费多洛夫的手上用刀划了一道,告诉他动脉划破了,并且用滴水的声音模仿滴血的声音,然后告诉费多洛夫他的血在慢慢滴下来。   听到自己的流血的声音,费多洛夫非常紧张,感到自己快死了。3分钟后,诺尔格兰让助手把滴水的声音减缓,让犯人费多洛夫觉得自己的血已经快要留尽了。   一下子,费多洛夫感到死神就在面前,心理压力骤然增大。没过多久,他的呼吸开始慢慢减弱,心跳也慢慢地变缓了。最后,费多洛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经过法医鉴定,犯人费多洛夫已经死亡。   然而事实上上,诺尔格兰并没有割断费多洛夫的动脉。在费多洛夫的手上其实只有一个小口子,他的血也没有流掉多少,根本达不到那种让他死亡的程度。他其实是死于情绪压力。   人其实非常主观的,认为困难很大,那么困难就真的会变大。做事情,最大的困难是我们自己,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自己心里认为会成功,那么事情就成功一半了。再举中国的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一个老师去山村支教,这里的学生都不爱学习,成绩很差。但老师发现学生们都很迷信,于是有一天老师上课不讲教科书的内容而是给学生一一看手相,告诉他们长大后会成为画家、音乐家、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等。结果后面这些学生爱学习了,而且很多人长大后真成为了老师说的那样。这些学生因为特别迷信,他们从小坚信长大后会有成就。   我们要“把困难看小,把前进看大”。不要太关注困难,多关注前进。 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保持每天往这个目的前进一点,不要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并不是说没有到达你心中的目标,你就失败了。如果有一个人,他的目标是成为亿万富翁,若干年后他没有成为亿万富翁,只成为了千万富翁,他是失败的吗?   目标只是一个方向,只有你每天都向这个目标前进,总有一天你会到达这个目标。只要你在前进就好,即使没有到达最终目标,你总会比以前好。    ##有失必有得   人往往只关注到不好的地方。古人说“有得必有失”,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失去的东西, 而我觉得同样“有失必有得”, 当你觉得失去的时候,不要注意力都放到自己失去的东西,也看看自己有没有得到。   当我得药物性耳鸣时,总是认为自己听力会下降,总是感觉自己有所失去。 但后面发现我也有所得到,比如,我能在吵杂的环境下看书了   高三的时候再次生病休学,那时我已经明白了“有失必有得”的道理,没有只看见自己失去的,关注自己得到的。 我发现我的同学们都在为高考昼夜奋斗,他们没有多少业余时间,而我在休学期间有充足的时间,我得到的就是时间, 我要把时间利用起来,那期间我看了很多编程的书, 病好后就从事编程了。   如果只看见失去的,没有注意得到的, 本来应该得到的也会失。就像之前我如果没有发现自己得到了时间了,还是每天愁眉苦脸,那么时间也会流失了。    ##提高挫折商 武志红在他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书里面提到了挫折商, 也告诉了我们如何提供挫折商。   有时候我们只是把困难看大了。亏500万元的站了起来,亏200万 元的却垮了下去。亏500万元的认为“我这辈子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亏200万元的却说“我这辈子已经彻底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这辈子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45岁的华先生说。   “我这辈子已经彻底垮了。”35岁的罗女士如是说。   看上去,他们两个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华先生是上海一名小有名气的书商,现在每年出书200~300种,年收入数百万元。罗女士现在欠债近百万元,几个债主一直在找她,而她躲在一个情人家里不敢出门。但是,他们有过类似的经历。   10年前,华先生是上海一所名校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是学院里公认的学术天才,但他毅然下海,贷款 2000万元做“大生意”。生意赔了,他欠下了近500万元的债务。这一闷棍敲醒了他,他不再做“大生意”的梦,转来做出书这种适合他的小生意。经过6年的奋斗后,4年前,他终于还清 了500万元的债务和利息。   5年前,罗女士还是广州一个小企业主,拥有豪宅、名车和一家小型的加工厂,但因为轻信于人,在一笔生意上亏了200多万元。将豪宅、名车和加工厂全部变现抵债后,她仍然有近100万元的债务。无奈之下,她开始过起东躲西藏的生活,一直到今天。   亏500万元的站了起来,亏200万元的却垮了下去。亏500万元的认为“我这辈子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亏200万元的却说“我这辈子已经彻底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对此,国内知名心理学家许金声教授分析说:“这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挫折商,挫折商高的华先生超越了挫折,而挫折商低的罗女士被挫折吞噬了。”   挫折商的英文简称是AQ(Adversity Quotient),是美国职 业培训大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   之前,人们已熟悉了智商(IQ)和情商(EQ)两个概念,它们成了衡量人的素质的重要指标。1997年,斯托茨在《挫折商:变挫折为机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挫折商。简而言之,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2000年,斯托茨又出版了《工作中的挫折商》一书,从此以后,AQ成了职场培训中的重要概念。   “迄今为止,AQ主要是职场培训中的概念。”许金声说,“不过,AQ不只是衡量一个人超越工作挫折的能力,它还是衡量一个人超越任何挫折的能力。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甚至是零,而AQ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会因为一件小事而产生天塌下来的感觉。”   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美国SBC电信公司的销售数据表明,高AQ员工的销售额比低AQ员工的高出141%。其他研究也发现,高AQ员工 的生产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也显著好于低AQ员工。并且,高AQ的病人在手术后恢复得也远比低AQ的病人快。   “高AQ者和低AQ者的差别首先在于,面对挫折时的第一反应。低 AQ者一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而高AQ者却会因为遇到挑战而兴奋。”许金声说,“其次,这两种人的心理机制也截然相反。低AQ者是应付机制,他会用种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逃过挫折;而高AQ者是应战机制,挫折会激发他调动自己的种种资源和能量,最终化解并超越挫折。”   按照斯托茨的理论,可以从四个方面考察一个人的AQ:控制 (Control)、归因(Ownership)、延伸(Reach)和忍耐(Endurance)。由此,斯托茨又将AQ的得分称为CORE。 * 衡量AQ的指标一:控制   所谓控制,即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我们的控制能力来自我们的控制感:“我感觉到我在控制局势。”高AQ者的控制感高,低AQ者的控制感低。即便面临重大的挫折,高控制感的人仍然相信自己能控制局势。当别人都以为“大势已去”的时候,高控制感的人总能透过种种消极因素看到积极的、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而决不言放弃。但控制感低的人在掌握着很多资源的时候,就很容易觉得“大势已去”了。   北京大学有一名教授,当学生们和他打招呼的时候,他会高抬起头不作任何回应,“高傲”地擦肩而过。知道了他这个习惯后,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再主动和这位老师打招呼。然而,一个女学生就不这么做。一开始,她打招呼后,教授一样会抬抬头,“高傲”地擦肩而过。但这位女学生并不放弃,个子矮小的她会转过身来,小跑几步,堵在这位教授的前面高喊一声:“××老师,你好!”   这样打了几次招呼后,以后只要一看到这位女学生,这名教授就会主动打招呼:“××,你好!”   这是一种控制感的较量。一般的学生认为,是教授在控制局面。所以,当教授不理自己时,这种小小的挫折感击倒了绝大多数学生。但这名女学生不同,她相信自己和教授一样可以控制局面,她认为教授“古怪”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可以理解的特殊原因。暂时,她不知道这个原因是什么,但她深信没有人真的天生就是这么古怪不讲情理的,只要自己坚持,她就可以控制这个局面,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老师不理自己,这是一种很小的挫折。但亏了500万元,对于没有任何家底的人来说算是重大的挫折吧。然而,前文提到的那位下海的华先生,他并没有将这样的事情看作是“挫折”,究其原因,在于他内心深处的控制感,当时35岁的他深信自己还能将生命的旋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亏了500万元并没有让他 陷入恐慌。   斯托茨认为,这种控制感主要来自潜意识,与自己的个人经验关系不是特别大。譬如,华先生亏500万元之前,并没有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经验,他仅从内心深处的信念而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局势。而罗女士,虽然比华先生多很多经商经验,但这些经验并没有帮助她产生足够的控制感。 * 衡量AQ的指标二:归因   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归因。   低AQ的人倾向于消极归因。要么,他们是外部归因,将挫折归因为他人、环境等外部因素,而认为自己没有一点责任;要么,他们是消极自我归因,认为自己应为挫折负责,但同时认为局势已不可扭转,而很容易产生被伤害感和无助感。   相反,高AQ的人首先会主动承担责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为挫折负责。同时,他们会进行积极归因,即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斯托茨概括说,高AQ的人会有这样的积极负责感:我认为我应该为改善这一局面而负责。   挫折事件必然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但进行外部归因经常于事无补,因为我们最能左右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最能改变的也是我们自己。进行自我归因的人虽然可能会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会帮助他寻找自己的弱点,然后进行改善。而外部归因的人,在挫折发生后会对自己说一句“这不是我的错”,然后就放弃了自我改善的努力。   27岁的阿梅感觉到自己撑不下去了。3年前,她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经理。但从那时到今天,还没有哪一家公司雇用她做销售经理超过一年。多数时候,她刚到试用期就被公司解聘。现在,她几乎彻底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阿梅之所以陷入现在这种局面,和她的归因方式密切相关。第一次被公司解雇就给她造成了重大的心理打击。虽然内心深处知道,自己作为一名销售经理还有所欠缺,但她不敢去做这种自我归因,她的解决方式是逃跑。既然被这家公司解雇了,她就去另一家公司应聘销售经理。被另一家公司解聘后,她再去第三家公司应聘销售经理。她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销售经理梦”,但是,她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对这些屡屡发生的挫折事件做一次自我归因。   每一次挫折事件都是一次机遇,因为它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进行自我归因的人会借此完善自己。这样一来,挫折就成了人生的一种财富。譬如,华先生在亏了500万元后明白,自己并不适合做“大生意”。作为一名下海的副教授,他明白自己的优势仍在文化方面。于是,他放弃“大生意梦”而改做出书这种“小生意”。经过这样的自我归因后,巨大的挫折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最终造就了他现在的成功。   但是,进行外部归因的人就没有这种机会。对他们来说,每一次挫折就只是挫折,挫折事件发生越多,他们内心中积攒的挫折感就越多。像阿梅,如果她在第一次被解聘后就立即进行自我归因,要么完善自己继续做“销售经理梦”,要么放弃这种梦而改做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不会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了。 * 衡量AQ的指标三:延伸   延伸,即你会不会自动将一个挫折的恶果延伸到其他方面。高AQ的人很少泛化,他们将挫折的恶果控制在特定范围。他们知道,一个挫折事件只是一个挫折事件。   相反,低AQ的人,遭遇到一个挫折事件,很容易会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这样一来,挫折事件就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他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让他因为一个挫折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很多人会将工作中的挫折带回家。在公司里,他们受了同事或领导的气,回到家后,他们将郁积在心中的怒火发泄到伴侣或孩子身上,结果把家里也搞得一团糟,工作中的挫折感于是也“延伸”到了家中。最终,他们不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子,而是空自感叹,怎么什么都是一团糟。   有延伸习惯的人还会因为遭受某一方面的挫折而全面否定自己。前面提到的阿梅,她每次被解聘后都会产生极大的失败感。她会觉得无颜面对父老,也会在面对异性时缺乏自信。但实际上,她是又漂亮又有魅力的女孩,喜欢她的异性很多。但仅仅因为工作的不顺利,她全面否定了自己,这是一种极端的“延伸”。   相反,像华先生,损失500万元几乎没有对他的生活造成任何重大影响。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豪爽地笑,仍然一如既往地享受生活,仍然深信自己是个有魅力的男人、负责任的好丈夫、善解人意的好朋友。也就是说,他将损失500万元这件事情的消极影响严格控制在了工作领域,完全没有让它延伸到生活中去。   张海迪的一番话是低延伸的典型——“人就像一部机器,残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损坏一样,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机器毁掉,那些能用的部分还是大有价值的。”   延伸的习惯在中学生中非常常见。很多中学生会因一两次考试失败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将一两次考试失败的挫折感无限延伸了。   斯托茨认为,这种泛化习惯是低AQ的根本源头。低AQ的人,他们不仅无法超越挫折,还会让挫折变得像瘟疫一样,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最终搞得一塌糊涂。而高AQ的人,他们不仅能超越挫折,还会将挫折感严格控制在特定的挫折事件上,不让它对自己的其他方面产生任何影响。 * 衡量AQ的指标四:耐力   耐力,指“逆境会持续多久?逆境的起因会持续多久?”斯托茨认 为,高度的耐力是高AQ人的最明显特征,他们会“把逆境以及逆境造成的原因看成是暂时的……这种态度将使你的精力更加旺盛,更善于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加强采取行动的可能”。   斯托茨认为,耐力是衡量AQ的最重要尺度,他测评AQ的公式是: CORE=C+O+R+2E。这无疑表明了他对忍耐能力的重视。   不过,斯托茨所说的耐力并不是盲目的忍受。有些人之所以将忍受当作自己的人生哲学,只是因为惧怕得罪别人。这种忍耐力并不是斯托茨所提倡的。斯托茨所指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是一种基于洞察力上的忍耐。高AQ者之所以有较高的耐力,只是因为即便面临着再大的困难,高AQ者也总能看到积极因素,他们深信自己能渡过难关,能掌控局势,目前的忍耐只是黎明前的黑暗。他们的耐力是基于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   爱迪生为发明新型蓄电池经历了17000次失败,他这种惊人的耐力与他对电池的理解是密切相关的。相反,低AQ的人即便在非常有利的时候,也会看到消极的地方,并由此产生过分的担忧,最终产生“怎么做都没有用”的想法,于是很容易放弃。    ## 对重要事情的理解, 学会放下。   人类除了习惯把困难看大,还习惯把重要看大, 一些事情本来没有那么重要,而是自己把它看得很重要。   考试到底有多重要?大家有没有过考试紧张,考前睡不着觉。中国人喜欢把很多东西“有关”, 父母告诉孩子:考试和以后的前途有关,和家长的面子有关,和假期玩得好不好有关,和零花钱有关。 有关得越多我们越觉得重要,最后把重要看得很大,比生命都重要。   你可能觉得一次讲话很重要,觉得这次讲话和领导对你的印象有关,和自己职位提升有关, 和自己的收入有关,有关的越多自己就越有压力,越是紧张。   不要再“有关”了,很多事情本来就没有关,人们非得把它关联起来。我们要学会“无关”,要能放下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只享受做事的过程,不用太看重结果,不要把结果和其他事情关联了。“放下”然后“一切随缘”。有时候我们就是因为对结果太执着了, 非要有个好的结果,反而会使我们紧张,从而做不好事。 我们应该享受做事的过程,真正投入做事之中, 不要对结果太看重,对结果要“随缘”   在远古时候的人类,只有出现生命危险的时候人才会紧张,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会因为各种事情紧张, 把很多事情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其实没有任何事情比生命更重要,如果我们能把生命看轻,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大家是否能接受死亡?我不相信轮回、天堂, 我认为那是人们无法接受死亡而造出来安慰自己的理论。人死了就是死了,死后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活好生的几十年就行,不要想死后怎么样。 人们总想着死后要留名,要保留尸体, 我们能否接受死后什么都不留下? 连自己的尸体也要火化了,把骨灰扔到大海。你能接受这一切那么就看轻了生死。那么还有什么事情重要呢? ##程序员思维   程序员的思维比较严谨,写程序的时候总是在思考程序逻辑是不是还有问题,会不会还有bug。 程序员写程序一直预防bug,这种思维用于写程序很好,但用于其他事情不一定合适。   有人向程序员提一个想法,程序员总觉得想法有困难,总看见想法可能有bug的地方。 还是二元性思维,认为不是“是”就是“非”。 即使事情有90%的可行性,只有10%的不可行的地方, 而程序员总是抓住那10%不可行的地方, 容易把想法的困难看大。   作为程序员的我们,不要太保守,适当的放开思维。对于一些想法不要第一反应就找bug,认为不可行,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先去尝试, 最后行不行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