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轻松地调用各大LLM模型接口,支持GPT4、智谱、豆包、星火、月之暗面及文生图、文生视频 广告
《网络文学2014:多重博弈下的变局》,看到这篇文章是在很多天前,作为业内人士,虽然发现了文中的众多大大小小的错误,但也只是一笑置之。不过,这几天随着文章被大量转发,前来询问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包括不少同样发现了错误,但以为是我们官方发布,前来善意提醒的朋友。由于没办法一一答复,我就在此简单说明一下吧。 首先澄清一点,这篇文章不仅不是我们官方发布,而且撰写过程也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不代表我们的意见。 而对于这篇评论文章,我觉得整体上肯定是好的,毫无疑问,这是一篇用心之作。但可惜的是,撰文人依旧还是站在圈外观望,或者说至少大半个身体还在门槛之外,这样半外行式的分析,出错自然是在所难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文中说吴文辉团队于2002年首创网文VIP收费制度,我猜测这是因为在百度搜索“网络文学vip制度”后,会出现一个显示是09年的专题链接,内容则是“七年前,21部作品加盟起点vip……”,然而,业内人士其实都知道,vip制度是03年,接近04年时才开始的,而如果点开那个链接,也会发现,这实际上是10年10月的页面。 当然,这种细节上的错误,我觉得无关紧要,究竟是02年还是03年,除了后世史学家恐怕也没人会真正去关心,不过,文中一些分析上的失误,甚至是结论的偏差,却是完完全全在误导读者了。 比如,文中提到了一个“以低保换流量”的说法,认为哪怕是中层作者,写得好写得差都不过是领低保,网站推出低保福利,是为了吸引这些作者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来看书,提升网站流量。 这一分析,对于不懂行的读者来说,非常具有迷惑性,因为它逻辑严密,听起来真是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真正的业内人士心里都很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做网站的,有谁会在意这几个作者带来的流量?这些能成为作者的,有多少不是由读者,甚至是资深读者转变而来?而能成为中层作者的,又有谁需要领这份低保? 别说低保只有一千五一个月,就算是两千五、三千五、四千五、五千五,又有哪一位中层作者会去领?甚至,别说是中层作者,就算是基层作者,又有几个是领低保的? 事实上,在我们最初推出低保制度时,纯粹是为了给作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写作环境,帮助那些有才华的作者,在陷入创作低潮期时能够渡过难关,仅此而已。 在当时,低保制度推出后,确实引起了不错的业界反响,并被各站采用,几乎成为行业标准。但网络文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虽然低保福利依旧还在,虽然低保金额一路上涨,但它在整个福利体系中的地位,其实是在不断下降的。以我们网站为例,过来发书的作者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冲着低保而来的,可以说少之又少,甚至近乎于绝迹了。对于作者们来说,哪怕是只有几百的全勤,也比低保更有吸引力。 我知道,撰文者之所以看重低保,八成是因为它的金额看起来更高,似乎显得它更重要,但实际上,只有真正身在业内,才不会被这些简单的数字所迷惑。 同样的,文中说“腾讯无大神”,说我们要“把粉丝变用户”,等等的分析,事实上不仅经不起业内人士的推敲,甚至普通的文学读者稍稍分析一下,也能找到漏洞。 对于外行来说,很容易在精品书库,在全渠道榜单,在日销过万、订阅过万的名单中,找到那一个个完全陌生的笔名。像“乱”这样已经杀入作家富豪榜的就不说了,《万古至尊》在每一个渠道都获得大卖,不仅聚集了无数的粉丝,更是引来了无数的跟风之作,甚至包括众多成名作者的跟风,写出这样的现象级作品,而且还在持续的上升期,难道太一生水就当不得一个大神的称号?难道腾讯文学就只有一个太一生水? 而对于内行来说,寻找新造大神,目光却不会只盯着这些陌生名字,像猫腻、残剑这样的作者,难道就不是新神了?的确,他们都是多年的老作者,甚至早已成名,但猫腻倍增后的千万级身价,残剑倍增后的十万订阅,圈外人是始终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的。 事实上,文章中自己都出现了许多自相矛盾的说法。比如前面刚说培养不出本土大神,后面就说“乱”是唯一的本土大神,同时又说大神不是一天炼成的…… 类似的问题,在文中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过,不管文中的错误有多少,不管它们偏离得有多大,就文章的整体而言,我还是必须要给一个赞字的。不论如何,这都是一篇诚意之作,都是行外专家对行业的积极探索,对于不太被外界所了解的我们来说,这是难得的,也是可贵的,我们没必要过于吹毛求疵。 感谢作者的辛苦劳动,也期待着他更深入的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