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早期画作

莫奈 《画室的角落》 1861
很不莫奈
不寻常:阴沉的家具装饰和翠绿的热带雨林之间的奇妙对比,冰冷的工业化产物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被强行放到了一起;画面中的白色颜料,钛白色是油画中描绘光影的关键,这堆白颜料点亮了整幅画,也点亮了莫奈的一生。
*****
## 时代背景
讨巧而并不准确的说法:印象派的诞生,是由于照相机的普及对绘画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所以大家开始把画,画成相机拍不出来的模样。
### UP的观点
* 那时的相机只能拍黑白,不会对风景画造成冲击。
* 历史的东西拍不出来,也不会冲击历史画。
* 肖像画确实会受到冲击,但并不是“巨大的冲击”:当时的摄影摄影技术无法满足用户需要,绘画通用性要比摄影高太多。画家可以把客户画成圣贤和城堡里的贵族,而摄影不行。(PS的诞生和流行竟然是历史的必然!)
> 纳达尔,19世纪后期的明星摄影师。他拍摄了德彪西、李斯特、德拉克洛瓦和米勒等等著名人物的肖像,但这些肖像照片连基本的背景都没有。
对于印象派的诞生,照相机的普及只能占到很少一部分原因。另外的一些,比如豪斯曼对于巴黎的改造,工业革命后发展起来的铁路线,管装颜料的发明,可以说比照相机更关键。上面这些外因统统不是决定性因素。
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才是真正成就了印象派的关键。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七月革命,二月革命等等,从根源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以前的画家大都附属于甲方,而现在的画家开始审视自身。
**绘画是什么?画家是什么?绘画对于画家来说又是什么?**
*****
## 莫奈的人生
1840年生于巴黎。
五岁,家里小生意破产,搬去北边诺曼底大区下属的勒阿弗尔,投靠了莫奈的舅舅。
勒阿弗尔两件重要的事:
* 遇到了布丹,在其带领下第一次了解到了室外作画
* 港口城市咸腥的空气和无常的波涛感染了莫奈,从《印象·日出》到《睡莲》,水这个主题伴随了莫奈的一生

尤金·布丹(1824-1898)

莫奈 《印象·日出》

莫奈 《睡莲》
莫奈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艺术家的感性和柔情,也有炽热的野心,高远的理想,冷静的直觉和强大的行动力。
**把绘画当作武器握在手里的艺术家**
三年前,**马奈**的《草地午餐》横空出世,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副大逆不道的画成了全巴黎嘲讽的对象(详见《 马奈:东风不便又如何,历史会记住我的》)。

马奈 《草地午餐》
莫奈看到了流量,当即决定蹭一波马奈的热度。

莫奈 《草地午餐》 1866
悉心听取了社会对于马奈的批评,修正了画面中被人诟病的东西,比如裸女和洗脚女。反叛达人库尔贝是画中主角。
> 下面摘自百度百科
> 受到1863年马奈《草地上的午餐》的影响,年仅25岁的莫奈也计划创作同名画作。莫奈为创作该画,他先在室外完成了一系列的习作,然后再进行创作。为了如实描绘光影效果,他在地上挖了大坑,在坑内进行创作。画作于1865年完成。在创作画作的过程中,法国画家库尔贝给莫奈提供了很多修改意见。画中长着络腮胡子男子的形象,取自于莫奈的好友巴齐依。画中女郎则由莫奈的女友,未来的妻子蒂奥妮·唐西埃·卡米耶充当模特儿。
原计划,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加起来四米半乘六米的大画。
如此庞大的画作沙龙之前无法完成,于是另起一幅画参加沙龙。
他以当时的女友卡米尔为模特,画了《穿绿裙子的女人》,两米三乘一米半,只画了四天。

莫奈 《穿绿裙子的女人》1866
黑绿的丝绸裙子是亮点,丝绸的织物由于光滑特性,有着非常奇妙的明暗关系和很多细小的褶皱,非常考验画功。这是莫奈为了迎合沙龙审美而有意为之的。
《草地午餐》被搁置起来,最后勉强完成左边和中间两幅。用来抵房租,后被赎回,霉蚀严重,至今清晰可见。
> 把全尺寸的人物画进风景里是每一个画家的梦想。
> ——左拉

莫奈 《花园里的女人》 1867
这是一副更有野心的作品,莫奈想巩固在沙龙取得的成功,然而却被1867年的沙龙评委会拒绝了。
画中四位全是卡米尔一人扮演,看起来僵硬做作,服装是从时尚杂志抄过来的。
但这幅画还是有一个同时代作品不具备的特点:对于室外光线的运用,光影非常猛烈,具备画室里的作品完全不具备的活力和能量。
在接下来的时间,得益于发达的铁路线,莫奈在勒阿弗尔和巴黎之间反复横跳。
和家里关系不好,一方面,家里想让莫奈回来继承生意;另一方面,家人看不上卡米尔。1867年,莫奈回到勒阿弗尔当了一段时间大孝子,坚定强调了对于艺术的热爱,并表示已经和卡米尔分手。降到冰点的亲情瞬间热了起来,还拿到了家里的订件。
《圣安德烈斯的花园》就是这段时间画的。

莫奈 《圣安德烈斯的花园》1867
同时期画的很多画,已经开始有那种印象派标志性的潦草了。这副画没有,很细节,有点像一副鲜艳的现实主义作品,正因为这是一副订件。
事实上,莫奈不仅没有和卡米尔分手,还要当爸爸了。
莫奈和雷诺阿两人并肩写作的《青蛙塘》常被拿来比较。
雷诺阿,更柔和,对于植物的细节更丰富,人物的着装都表达出来了。
莫奈,全是火柴人,细节被压缩到极简,树林三种颜色,毫无层次可言。看重场景给人的整体感觉,放大全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雷诺阿 《青蛙塘》

莫奈 《青蛙塘》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惜命的莫奈一路向北渡过英吉利海峡,去了伦敦避难。

莫奈 《泰晤士河与威斯敏特》1871
在伦敦,莫奈不仅了解到了康斯坦博和透纳,还结识了贵人杜朗鲁耶。

康斯坦博 《威文侯公园》 1861

透纳 《雨,蒸汽和速度》 1844
艺术商人杜朗鲁耶,后来是印象派最重要的支持者。

莫奈和杜朗鲁耶 1900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结束后,莫奈才再次踏上法兰西的土地。
1871年初父亲去世留下一笔遗产,加上赞助人,莫奈摆脱了贫困日子,租了一个带花园的大房子。从画作中可以看出这段时间的莫奈生活非常滋润。

莫奈 《午餐》
滋润的生活磨掉了部分野心,开始画风景。且不是讨好沙龙的传统风格。画了很多塞纳河水景。

莫奈 《阿让特伊·傍晚》

莫奈 《阿让特伊的帆船赛》 1872

莫奈 《P.G.港口的塞纳河》1872
1872年,来到老家勒阿弗尔。迎着清晨羸弱的阳光,画出了《印象·日出》。

莫奈 《印象·日出》1872
和莫奈同期水景相比,没特殊的长处,用了相似的表达手法,也只是系列中的一副。
为何《印象·日出》如此出名?原因在名字,*Impression·Sunrise*。
你不能想出另一幅以这种格式名命的画了,这名字背后有故事。
在筹备1874年的独立画展时,莫奈原本打算取名为《日出》,别人建议在画名中稍微加点解释性的词汇,否则看展的人不知道画了啥。莫奈想了想,就把“印象”这个词加在了“日出”的前面。用一幅画给人的感觉来为这幅画命名,这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更妙的是,之后一个来看展的评论家看到了这幅画就顺手在自己的专栏中造了“**印象派**”这个词,来讽刺这些潦草的画和这群不知轻重的画家。路易·莱罗伊怎么也想不到,百年之后,自己留在这个世上唯一的财产竟是这个当时看起来阴阳怪气的词:*印象派*。

莫奈 《拿太阳伞的女人》1875

莫奈 《日本人》1876
《拿太阳伞的女人》十一年后,有一副非常相似的画。

莫奈 室外人物习作 1886
室外人物习作这个名字,并非莫奈起的,而是后人加的。整体色调粉色,小孩没了,女人的脸被省略,画中的女人也并非是卡米尔。
1876年,卡米尔得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慢性绝症。1878年,她又确诊了子宫癌。1879年,年仅32岁的卡米尔永久地离开了莫奈。14年前,18岁的卡米尔第一次遇到了25岁的莫奈。那时,星辰与明月交相辉映,如仅只剩下了无处言语的凄凉,莫奈的人生突然进入了冰河世纪。
许多年后,已是老年的莫奈向自己的好友克里孟梭聊起这段至暗时刻。他说,在看到清晨的阳光洒在死去的卡米尔身上时,自己竟开始条件反射般地观察起妻子面容上光影的变化,最后还拿起了工具,把灵床上的卡米尔画了下来。

莫奈 《死去的卡米尔》 1879
笔触杂乱,无章法可言,与其说在描绘死去的卡米尔,不如说莫奈在挖出自己的内心给我们看。
绘画和卡米尔共同组成了莫奈的铠甲,让他能像个战士一样去面对刻薄的批评和艰辛的生活。如今,铠甲分崩离析,莫奈的心真的乱了。他只能强行捡起剩余的碎片来护住自己,何其悲哀。这正是《死去的卡米尔》存在的原因,无助,无奈,无法释怀。
这副画的签名有一个小小的爱心,这在莫奈的作品中绝无仅有。
> 她永远默默地陪在他身边,而他永远自顾自地画着画。只有当我们一张张翻阅这些作品时,才发现,原来,莫奈的笔下全是卡米尔。
莫奈喜欢画雪景,静谧,人物点缀其中,虽无细节,却带来了冬日里的温暖和活力。

莫奈 《阿让特伊的雪景》1875

莫奈 《阿让特伊街道雪景》

莫奈 《翁弗勒尔雪路上的马车》 1867
唯独1879年,莫奈笔下的雪景全是破败不堪的样子,失去了人的大地,死气沉沉。

莫奈 《冰寒》 1879
甚至春天来临,冰面解冻,也没有好转。

莫奈 《维特伊冰面解体》 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