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云GVP开源项目 12k star Uniapp+ElementUI 功能强大 支持多语言、二开方便! 广告
在PG的众多参数中,参数checkpoint相关的几个参数颇为神秘。这些参数与checkpoint的调度有关,对系统的稳定性还是比较重要的,下面我们为大家解析一下,这要先从PG的数据同步机制谈起。 ## PG的数据同步机制 众所周知,数据库的后台进程在执行用户事务时,发生的数据更改是先写入缓冲池中,对应PG就是shared buffers。PG的缓冲池一般设置为总内存的1/4左右,缓冲池里面的这些数据更改,在事务提交时,是无需同步写入到磁盘的。因为在事务提交时,会先写入WAL日志,有了WAL日志,就可以在异常情况下将数据恢复,保障数据安全,因此数据本身是否在提交时写入磁盘就没那么重要了。PG是只是在需要的时候,例如脏页较多时、或一定时间间隔后,才将数据写回磁盘。 脏页处理的过程分为几个步骤。首先是由background writer将shared buffers里面的被更改过的页面(即脏页),通过调用write写入操作系统page cache。在函数BgBufferSync可以看到,PG的background writer进程,会根据LRU链表,扫描shared buffers(实际上是每次扫描一部分),如果发现脏页,就调用系统调用write。可以通过设置bgwriter_delay参数,来控制background writer每次扫描之间的时间间隔。background writer在对一个页面调用write后,会将该页面对应的文件(实际上是表的segement,每个表可能有多个segment,对应多个物理文件)记录到共享内存的数组`CheckpointerShmem->requests`中,调用顺序如下: ~~~ BackgroundWriterMain -> BgBufferSync -> SyncOneBuffer -> FlushBuffer -> smgrwrite | | V ForwardFsyncRequest <- register_dirty_segment <- mdwrite ~~~ 最终checkpointer进程通过读取`CheckpointerShmem->requests`数组,获得这些request,并放入pendingOpsTable。而真正将脏页回写到磁盘的操作,是由checkpointer进程完成的。checkpointer每次也会调用smgrwrite,把所有的shared buffers脏页(即还没有被background writer清理过得脏页)写入操作系统的page cache,并存入pendingOpsTable,这样pendingOpsTable存放了所有write过的脏页,包括之前background writer>已经处理的脏页。随后PG的checkpointer进程会根据pedingOpsTable的记录,进行脏页回写操作(注意每次调用fysnc,都会sync数据表的一个文件,文件中所有脏页都会写入磁盘),调用顺序如下: ~~~ CheckPointGuts->CheckPointBuffers->->mdsync->pg_fsync->fsync ~~~ 如果checkpointer做磁盘写入的频率过高,则每次可能只写入很少的数据。我们知道,磁盘对于顺序写入批量数据比随机写的效率要高的多,每次写入很少数据,就造成大量随机写;而如果我们放慢checkpoint的频率,多个随机页面就有可能组成一次顺序批量写入,效率大大提高。另外,checkpoint会进行fsync操作,大量的fsync可能造成系统IO阻塞,降低系统稳定性,因此checkpoint不能过于频繁。但checkpoint的间隔也不能无限制放大。因为如果出现系统宕机,在进行恢复时,需要从上一次checkpoint的时间点开始恢复,如果checkpoint间隔过长,会造成恢复时间缓慢,降低可用性。整个同步机制如下图所示: ![数据同步机制](https://box.kancloud.cn/2015-09-24_56039e4ce7595.png) 图1\. 数据同步机制 ## checkpoint的调度 那么如何调度checkpoint,即控制checkpoint的间隔呢?PG提供了几个参数:`checkpoint_segments`、`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和`checkpoint_timeout`。 决定是否做checkpoint有两个指标维度: 1. 系统的数据修改量。 评估修改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记录shared buffer里面的脏页有多少,占所有buffer的多大比例;另外一种,记录用户事务的数据修改量是多少。如果用系统的脏页数量或所占比例,来评估修改量,会不太准确,用户有可能反复修改相同的页面,脏页不多,但实际修改量很大,这时候也是应该尽快进行checkpoint,减少恢复时间的。而通过记录WAL日志的产生量,可以很好的评估这个修改量,所以就有了`checkpoint_segments`这个参数,它用于指定产生多少WAL日志后,进行一次checkpoint。例如设置为16时,产生16个WAL日志文件后(如果每个日志文件的大小为16M,即产生16*16M字节的日志),进行一次checkpoint。判断是否触发checkpoint的调用如下: ~~~ XLogInsert->XLogFlush->XLogWirte->XLogCheckpointNeeded ~~~ 2. 距离上一次checkpoint的时间。 也就是在上一次checkpoint后,多长时间必须做一次checkpoint。PG提供了`checkpoint_timeout`这个参数,缺省值为300秒,即如果上一次checkpoint后过了300秒没有做checkpoint了,就强制做一次checkpoint。 那么另外一个参数`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是做什么的呢? ## 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 参数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参数其实对checkpoint调度的影响很大。它是怎么使用的呢?checkpoint会调用BufferSync,将所有shared buffers的页面扫描一遍,如果发现脏页即调用write,写入page cache。每次write完一个脏页后,会调用`IsCheckpointOnSchedule()`这个函数。这个函数的主要逻辑是,判断新产生的日志文件数除以`checkpoint_segments`,结果是否小于`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注意,这里的新产生日志文件数,是checkpoint开始后新产生的日志数,不是从上一次checkpoint结束后的新日志数。如果`IsCheckpointOnSchedule()`返回true,则checkpointer进程会进行sleep,sleep一定时间后,再读取下一个shared buffers页面进行write。这样做的效果是,当所有页面write完成时,新产生的日志页面数占`checkpoint_segements`的比例约为`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的设定值。例如,如果`checkpoint_segements`为16,`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为0.9,则当上一次checkpoint后,新的第16个日志文件产生后,写日志的那个进程会触发一次checkpoint。checkpoiter进程随即调用`CreateCheckPoint`,做一次checkpoint,checkpointer进程会调用`BufferSync`,扫描shared buffers写脏页。此时每次write一个脏页后,如果新产生的日志文件数小于16*0.9,即15个日志文件时,会进行sleep。最后当write脏页完成时,从上次checkpoint开始新产生的日志文件约为16+15=31个,即 ~~~ checkpoint_segments + checkpoint_segments * 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 ~~~ 由此可见,`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直接控制了checkpoint中的write脏页的速度,使其完成时新产生日志文件数为上述期望值。 除了日志文件数,`IsCheckpointOnSchedule()`还会检查从checkpoint开始到现在的时间占`checkpoint_timeout`的比例,是否小于`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以决定是否sleep。按`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为0.9,`checkpoint_timeout`为300秒计算,脏页write的完成时间距离checkpoint开始的时间,大约是270秒。实际上,这个时间上的约束和产生日志文件数的约束是同时起作用的。 当脏页全部被write完,就要进行真正的磁盘操作了,即fsync。此时每个文件的fsync之间没有sleep,是尽快完成的。一般做fsync总时间不会超过10秒,因此会赶在时间间隔到达`checkpoint_timeout`或新日志文件数到达`checkpoint_segments`前(都从checkpoint开始时间点开始算起)结束此次checkpoint。 总结起来,每次checkpoint所耗时间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 min(产生checkpoint_segments*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个日志文件的时间,checkpoint_timeout*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 做fsync的时间 ~~~ 比如上面的例子,将会是: ~~~ min (产生15个日志文件的时间,270秒)+ fsync的时间 ~~~ 而这个时间一般小于产生`checkpoint_segments`个日志或`checkpoint_timeout`的时间。这样综合的效果是,每产生`checkpoint_segments`个日志或经历`checkpoint_timeout`的时间做一次checkpoint。在两次checkpoint的开始时间之间,会在`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比例的时间点完成脏页write,随后很快进行完fsync,如下图所示: ![checkpoint过程](https://box.kancloud.cn/2015-09-24_56039e4d2bfa7.png) 图2\. checkpoint过程 以上便是checkpoint的调度机制。我们要注意调整上述几个参数时,不要让checkpoint产生过于频繁,否则频繁的fsync操作会是系统不稳定。比如,`checkpoint_segments`一般设置为16个以上,`checkpoint_completion_target`设为0.9,`checkpoint_timeout`为300秒,这样一般checkpoint的间隔能达到1分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