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云GVP开源项目 12k star Uniapp+ElementUI 功能强大 支持多语言、二开方便! 广告
# 成长篇:实习记 ### 写在前面的话 终于可以在和自己的电脑上写下这些字了,实习的日子也就算到一段落了。时间过得很多,也过得很短。很丑陋地用着没有UI的Fcitx,不过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五笔是一个不错的中国产物,拼音只能算是一种泊来品。 告别了用了半年的Macbook Pro,发现原来在Mac OS上只能选择某个软件,而现在却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在纠结完openSUSE、Ubuntu Kylin还是Mint之后,我选择了Mint,毕竟我还是属于追求新软件及一些特性的“追新族”(主要原因还是显卡不支持了)。将公司配的电脑留在公司里,配置了两个晚上——从Fcitx到bash、vim、Emacs、Texlive。接着我开始计划着写上这些东西,我需要用Markdown去写这些东西,需要选择一个编辑器。没有了Mou,Retext对于UTF8的支持不如想像中的好,最后算是用上了MdCharm(印象中是一个国人写的)。自己用基于node-webkit写的lumia写的编辑器似乎性能又不好,有空真应该自己重新写一个。或许当某一天自己正式成为一员的时候,应该抛弃Mac OS。 如果有一天发现这些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又会怎样呢?创造和生活有时就是互相矛盾,一天接着一天的过去了,没有找到最初想要的东西,但是却可以慢慢地掌握想要的能力。实习或许就是这样,然而又没有一种足够的可以燃起兴趣之火。于是,我知道我需要去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在写作中学习。 ### 技术x思考=RETHINK > 如果有那么几本书值得一看的话,那么《REWORK》算是不错的一本。 实习之前我只是一个热衷于技术的硬件出身的软件工程师,那本书是在找工作的艰难的日子里买的,慢慢地开始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技术这东西 。人会不停地成长,从一个台阶迈向另一个台阶。 很早以前只会去学习不同的技术,没有理解之间的一些奥秘,或许是因为没有多少的项目实践。以硬件为例,当需要一个串口通信来点亮一个LED的时候,可能会拿51开发板去做,可能会用MSP430去做,类似的有时候也需要K60去实现,而在刚开始的时候会去研究代码,渐渐地发现我们还是用Arduino吧,我们只需要围绕着我们的功能并快速去实现。换句话说,理解那么不同框架的相似之处没有多大的意义,不同框架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 print "Hello,World" ~~~ 研究这些相似的知识已然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需要的或许是诸如 ~~~ if __name__=='__main__': ~~~ 这种限于某种语言的语法。 慢慢地会发现取决于我们要做的事,我们去选择我们需要的东西。用Holmes的话说就是, > 我们要有选择地将某些东西放进大脑里。 他的意思就是,我们不需要去关心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如地球是不是围绕着太阳转的。如果我们没有打算对某个领域进行研究的话,那么我们有时候可以放弃这领域的知识,尽管我们可能可以从中学到某些知识。 于是我开始以实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 如何加快网站地载入速度 - 如何提高网站地用户体验 - 如何创造有价值的内容 - … 什么是我们需要的知识,什么是我们不需要的知识便一目了然,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实用主义。以解决问题来学习,而在无聊的时候便是所谓的[**写作驱动学习**](http://www.phodal.com/blog/write-driven-learing),很扯淡却又不扯淡。 某天我突然醒悟过来自己似乎又上了一个台阶,RETHINK的意义和REWORK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技术之路才算真正的开始,当[寻ta](http://www.xuntayizhan.com)开始有一点不错的势头的时候,我开始在想金字塔中底层的基石是最多的,而社会是金字塔结构。 ### 技术x工匠=手工艺人 > 如果我们还是用学徒制的话,那么中医就不会发展成现在副模样,工匠的技艺也不会失传。 我们学习了外国的太多的东西,在我们开始忘记了我们的`/`(linux中是指根)的时候,我们是否会去追述起源。曾经 - 热衷于古诗词 - 会试着做风筝 - 记录古建筑的结构 - … 我们接受着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然而我们的文化有传承么?看过一些工匠的故事,我们总在感概别人的设计巧夺天工。总是不喜欢被人叫所谓的工程师,为什么作为一个有所谓五千年文化的国度,我们不能再用工匠而自居呢? 习惯于网上看到所谓的各种程序员、程序猿、码农,便无力吐嘈,没有影响力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没有一个合适的称谓。直至寒假的一次偶然,看到一本书的书名是《巴黎的手工艺人》(或者是诸如此类名字的时候)才醒悟到这是我想要的名字。 我们是手工艺人,一个可以熟练地掌握着不同技术的工匠,然而与工匠不同的是——可以不停地创作。创作和码字的相同在于他们都是在码字,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研究他们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创作更容易让人有自豪感。我们可以创造不同的机器去做不同的事 - 打扫卫生 - 洗碗做饭 - 带你去某地 - … 然而世界也需要程序员去给他们编码,至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不到如此的智能。 于是这个世界会剩下很大一群**手工艺人**,那就是我们。 ### 熟练x传承=大师 > 无他,唯手熟尔。 不知还会多少人会记得《卖油翁》中的这句话,在今天这些仍然是适用的。和“某个孩子”聊天的时候,她总会说 > 那些字写得好的,都是从小练起的。 换成IT领域的话,会发现这些仍然是适用的。 > 当我们把一切不可能的线索都排除时,剩下的就算再不可思议也是事实。 而这也成为了一个事实的存在,当我看着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天才程序员的诞生的时候,都会伴随着从某个个位数年纪开始编程。一开始的慢慢成长的一点点积累会为之后的进步带来很重要的影响。当我们开始一点一滴积累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导师去帮助我们。 因为只有熟练是不够的,如果我们不知道C有指针的时候,C一点儿也不强大也不危险。虽说唯手熟尔,熟悉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方法。如果我们不知道怎样更好地将没倒入罐中的话,熟练显得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有多少人重复干一些事情多少年,却没有多一点的长进。单纯地只是每天熟练性的复制、替换一些代码,最后也成为不了一个好的程序员。 记得小学时候的一次计算机比赛,仅仅是因为不知道一些LOGO语言的特殊指令及用法,就那样输掉了比赛。即使在现在也是记忆犹新,因为我们连所谓的用户手册都没有办法弄到,在我们村上的那个连不上网的计算机室。而很早以前计算机的普及率也没有现在的高,换句话说我们老师学会上网的时候是和我们一起接受培训的时候。 有意识的是又回到我们上面所说的所谓的学徒制,这或许可以为天朝带来一些新的希望。只是所谓的学徒制在当前更多地是限制于一些大型公司的内部,要流传出来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时代要成为一个独行狭已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在一个成功的大型项目内部成为大师也然变得简单了。经验慢慢地积累,或许不一定有用,但是有时又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似乎实习的日子才刚开始,不过有些事情很有趣,有些东西相当不错,比如说手上的这台电脑。足够大的屏幕让我们可以让思维有更大的空间,这也是这些空间对于我们的好处,不过这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写东西的时候,似乎会感觉有一点点。我们想要的不就是这些么,那就足够了,那么我们去想象这一片空间吧。 ### 第一天:新的环境 ### 上班路上 原本预计能早点到公司的,但是既然用原本预计的话,那么结果就是迟到了。我不是故意的,似乎没有预料到公交车会变得那么长,没有预料到上个电梯也会排队。总之,结果就是迟到了十几分钟,没想过这就是迟到的第一天。好在我们公司并不打卡什么的,因为那些东西没有一点实质性的用处,除了限制员工。 所以,迟到的人有很多,只是一开始没注意到,但是发现背后的背包都是ThoughtWorks的时候,我意料到了。所以,似乎也没有那么多担心了。而且我去的时候HR还没到。我们都不是睡懒觉的,只是公交让我们无奈了,所以不得不感慨明天背着个电脑去挤公交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所以,还是计划着明天还是早点去看看新闻吧。 ### MacBook 这部分只所以用这个作标题的原因是,剩下的时间都在折腾这个,所以也就用这个标题了。虽然用过一段时间的mac os,但是很久没有用之后,还是把这些东西都忘了。只是似乎有足够的时候来学习,也不算是足够,不过光配置密码就让我郁闷了很久。到底是改不了密码,到底还写的都是英语。只是因为没有安排任务,所以也就过得很轻松。 MacBook Pro的屏幕足够的大,2880x1800,至少比我原来的屏幕大上了一倍,因为原来的是1440x768这些参数可能没有那么有用。但是屏幕大了,也就觉得简单了,看的东西也就多了。 配置了一个早上没有什么明显的结果之后,下午就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搭建自己的开始环境。如emacs,homebrew等等,毕竟这些东西都是会用到的。当然还有用于搭建ThoughtWorks BBS的环境,gradle,mysql等等。似乎又烧了一天脑细胞,然后自己似乎应该好好看书。 Mac的触摸板就是一个有趣的东西,至少要花点时间去学习这个,似乎手势在这上面用得很多,只是都是不熟悉的。可能这些东西原本就存在于自己的电脑上,而没有去使用他们。等等忘了说一点了,公司给配电脑的时候没有配鼠标,所以不得不去用这个来熟悉这些。我们所知道的那么东西又得重新开始了,不同于openSUSE或者是Ubuntu上面可以直接用命运来安装软件。brew install虽然也很强大,但是还是没有apt-get强大不是么,然后我们又要继续一些东西的学习。 ### LBS let’s build something。 这个也不算是一个题外话,只是有些东西,一个团队来做会比一个人有激情。 ### 实习两周:我所理解的敏捷开发 我所理解的敏捷开发应该是快速的,而后我发现所谓的敏捷并不仅仅只是在开发上面,还包括其他很多东西。或许是之前对于软件开发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敏捷应该是一个过程。 ### 软件开发流程 这样一个开发流程我们可能在不同的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如之前推荐的 Robert,C,Martin的《敏捷软件开发 原则、模式与实践》,英文名《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Principles,Patterns,and Practices》,似乎这本身将我们之前上过的内容都很好地体现了出来,一本不错的好书,虽然包含了很多书的内容。在有些方面可能不是很具体,但是是个不错的融合性书籍。 传统的开发流程 设计 -> 编码 -> 测试 TDD的开发流程 测试 -> 编码 -> 重构 两周的时间里和两个前辈(暂且这么说,找不到别的合适的词)pair,也就是结对编程,似乎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只是TDD在有时候并不是很重要,从理论上来说TDD可能会导致效率降低,但是可以保证程序的功能是正确的。做个小的总结吧,TDD有下面的优点: - 可以保证程序是正确的 - 是重构的基础保证 - 及时交付,即使现有的程序很ugly 敏捷开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持续交付,而TDD正是这样一个不错的保证。 TDD的过程就是:红 -> 绿 -> 重构 - 编写测试 - 写出符合功能要求的程序,虽然是臭的 - 通过测试 - 重构代码 ### 设计模式 之所以在这里提到这个是因为感觉这方面很重要,不过如果一开始以设计模式为出发点,可能就变成传统的开发流程,而不是TDD。也就是先设计,再编程 ,这个和TDD有点距离。两者间的好与坏,可能没有办法那么快区分,没有哪一个是完全正确的,都只是相对的。 设计模式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这些会体现在过程中。 还有很重要的点是,**代码是写给人看的**。 ### 实习第三周:结对编程与软件工程 想想来到ThoughtWorks西安办公室已经三周了,似乎越来越期待在TW的日子,想越早成为一个合格的TWer。虽然不知道真正的合格的TWer要符合怎样怎样的要求,有时候我更需要将目标放空,计划这点东西计划的时候对于我来说会考虑其实现。而且制定一个合理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似乎对自己来说比较简单,这些在不断地迭代中前进着。 在公司的日子越来越有挑战性,也越来越有意思,只是有时候我在想我是不是投入不够多。简单的工作看上去应该是要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机会,不过我想我开始融入工作,好的一点。 ### Pair programming 这是一个一直在重复的话题,我们的工作天天需要,刚开始的时候我会试着去想这个是不是真正的必要。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只对于编码是有益的,后面渐渐发现对于项目组来说这个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新人来说: - 可以快速适应项目组,在边写边学的过程中 - 和不同的人Pair,可以熟悉不同的人风格,以便适应团队 - 学习不同的技能及能力 对于项目组来说: - 每个人都不会那么重要 - 当有一个不在时,另外一个人熟悉这个过程 - 其他的,暂时没有想到 ### 迭代与软件工程 对于软件开发算是一个新手,向来对于自己做的东西来说就是自己想加什么功能就加什么功能。不会去考虑测试,不知道怎么去合理的测试。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测试真正的用途是干什么,而且如果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写测试还不如加一个新的功能来得简单。在自己熟悉的嵌入式领域,似乎要写测试也不太可能。 测试在大的工程中是必需的, 之前在coding的时候一直会想,怎样才能快速定位修改过的函数的代码。软件工程算是一种方法,一些前人总结出来的东西总是很有用的。 迭代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切换角色,似乎有一点在于可以保证每个人对产品代码都很熟悉。 ### 工作 在三周的时候里,从前端到后台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刚开始由于做的是底层的东西,对于我来说不是前端都算是底层~~。这个算是自己薄弱的环节,在之前做的网站都是只做前台。前台对于我来说比较理想,可以和真实的用户接触,后台就这么地弱了下去。当我试着用PHP框架Laravel去搭建一个CMS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这个不是很难,相比处理浏览器的兼容性来说。 更多的还需要慢慢去思考,不过感觉一开始将精力放置于具体的问题有点没必要。 ### 实习记:重构与Intellij Idea初探 是时候讨论这个Refactor利器了,最初看到这个重构的过程是从ThoughtWorks郑大晔校开始的,只是之前对于Java的另外一个编辑器Eclipse的坏感。。这些在目前已经不是很重要了,试试这个公司里面应用广泛的编辑器。 开发的流程大致就是这样子的,测试先行算是推荐的。 ~~~ 编写测试->功能代码->修改测试->重构 ~~~ 上次在和buddy聊天的时候,才知道测试在功能简单的时候是后行的,在功能复杂不知道怎么手手的时候是先行的。 ### Interllij Idea重构 开始之前请原谅我对于Java语言的一些无知,然后,看一下我写的Main函数: ~~~ package com.phodal.learing;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c=new Cal().add(1,2); int d=new Cal2().sub(2,1); System.out.println("Hello,s"); System.out.println(c); System.out.println(d); } } ~~~ 代码写得还好(自我感觉),先不管Cal和Cal2两个类。大部分都能看懂,除了c,d不知道他们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于是。 ### Rename **快捷键:Shift+F6** **作用:重命名** - 把光标丢到int c中的c,按下shift+f6,输入result_add - 把光标移到int d中的d,按下shift+f6,输入result_sub 于是就有 ~~~ package com.phodal.learing;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result_add=new Cal().add(1,2); int result_sub=new Cal2().sub(2,1); System.out.println("Hello,s"); System.out.println(result_add); System.out.println(result_sub); } } ~~~ ### Extract Method **快捷键:alt+command+m** **作用:扩展方法** - 选中System.out.println(result_add); - 按下alt+command+m - 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mprint 于是有了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result_add=new Cal().add(1,2); int result_sub=new Cal2().sub(2,1); System.out.println("Hello,s"); mprint(result_add); mprint(result_sub); } private static void mprint(int result_sub) { System.out.println(result_sub); } ~~~ 似乎我们不应该这样对待System.out.println,那么让我们内联回去 ### Inline Method **快捷键:alt+command+n** **作用:内联方法** - 选中main中的mprint - alt+command+n - 选中Inline all invocations and remove the method(2 occurrences) 点确定 然后我们等于什么也没有做了~~: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result_add=new Cal().add(1,2); int result_sub=new Cal2().sub(2,1); System.out.println("Hello,s"); System.out.println(result_add); System.out.println(result_sub); } ~~~ 似乎这个例子不是很好,但是够用来说明了。 ### Pull Members Up 开始之前让我们先看看Cal2类: ~~~ public class Cal2 extends Cal { public int sub(int a,int b){ return a-b; } } ~~~ 以及Cal2的父类Cal ~~~ public class Cal { public int add(int a,int b){ return a+b; } } ~~~ 最后的结果,就是将Cal2类中的sub方法,提到父类: ~~~ public class Cal { public int add(int a,int b){ return a+b; } public int sub(int a,int b){ return a-b; } } ~~~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鼠标右键 **Refactor->Pull Members Up** ### Pull Members Down 将方法推迟到子类 Intellij Idea自带的重构功能似乎真的很强大,其他目前感觉很强大的东西,比如Live Template,丢到下次讨论。 ### 结束: 不是开始的开始 当我开始实习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几个问题: - 不是很熟悉的Mac OS - 完成熟悉的Intellij Idea,需要去熟悉的快捷键 - 项目结构复杂 而在半年之后发现有些东西是一些熟能生巧的东西,有些需要在应用的过程中积累才能变得熟能生巧。开始实习之前有过一些关于技能的小培训,有些东西会用到,有些不会。 ### 简历x?=技能 简历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特别是已经在开始的时候提到关于找工作的艰难的日子里的时候。或许我更愿意将此文表达为——将实习过程中的学到的东西,在艰难的日子到来之前好好学习的话,你可以就找到一个好工作的。 于是我们应该去写写我们的简历,看看我们能写下什么东西: 每每写简历时,也是对自我能力评估的时候。于是我试着去写下那些我知道的东西,但是似乎太多了,学太多的东西有时并不是一件好事。只是一些能力似乎也是我们应该去掌握的,我们在课堂上似乎学了太多无用的东西。 所以我试着把我所知道和提升的东西在这里一一罗列出来,也就是实习记的内容了。 ### 内容x成长=实习记 实习前掌握了一些知识,而在实习的过程中对一些知识进行了强化,还有一部则被弱化了。也许是不再重要,也许仅仅是因为在当前不再重要。所以实习记的这些内容,实际上也就是: **基础** - HTML - CSS - Javascript - GNU/Linux - Nginx/Vim - Git **进化** - Python - 重构 - 测试 - 重构到模式 - 持续集成 - 敏捷开发 **实战** - 物联网毕业设计 - 网站重构 - 用户体验 - story 1 - 博客 - Full Stack 而这些也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一一罗列了出来,整理而成的。上面的标题更像是内容的缩写,也是核心的知识吧。基础篇或许有些过于基础,进化篇便是实习中学到的知识,实战则是一些平时的游手好闲。 ### 工具论 虽然很不愿意继续回到这个话题,但是不得不回到这里。记得在一篇测试的文章——[《 每个程序员必知之:程序员差别的本质 》](http://www.phodal.com/blog/think-about-technology-and-tools/)中写到的内容,(ps:这是一篇软文,只是用来测试标题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另外一篇写得好。 #### 音乐就在你的指尖流淌 > “好的装备确实能带来一些帮助,但事实是,你的演奏水平是由你自己的手指决定的。” #### DW还是notepad++? Adobe Dreamweaver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工具,虽然一直用的是和谐版的。这样有两个不好的地点,当我们依赖上这个工具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开始去负担他的费用。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在终端下面编程他们,如果是windows服务器自然是无所谓了。DW在有些时候忽略了太多的东西,曾经试着去用过一段时候,感觉效果还不如notepad++加上chromium来得简单呢。 > 作为一个IDE有时候忽略的因素会过多,一开始的代码由类似于notepad++或者sublime text之类的编辑器开始会比较合适。于是我们又开始陷入IDE及Editor之战了,无聊的时候讨论一下这些东西是有点益处的。相互了解一下各自的优点,也是不错的,偶尔可以换个环境试试。 >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普通的工具,或者我们习惯了的工具去开始我们的工作。我们要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的东西上,而不是工具。刚开始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去讨论哪个是最好的开发工具,如java,有时候可能是eclipse,有时候可能是vim,如果我们为的只是去写一个hello,world。在eclipse浪费太多的时间是不可取的,因为他用起来的效率可不比你在键盘上敲打来得快,当你移动你的手指去动你的鼠标的时候,我想你可以用那短短的时候完成编译,运行了。 我的意思是**在当前应该专注于我们所要做的事情**。 ### 找到饭碗,丢掉梦想 我们找到了饭碗,我们是否在这时候丢掉了梦想呢? 关于题目的由来是因为某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上说的,大题也就是题目说的那样——大学是大多数人找到饭碗丢掉梦想的地方。也不肯否认其意义,以及话的意味所在。不过,好在可以庆幸的是,大学对于我就只差那么一个目标了,也就是之前在说说中所说的一样,作为最近一个目标所在,更多的本文是在解释最后一个目标。 ### 大学与梦想 即使一开始是对于大学没有好感,高中便是如此。也是因此而明白了,这是在中国,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体制影响下的东西一样。这就是不仅我们的绝大多数高中是一样的,用着相同的方式,对着相同的目标。我们的大学亦是如此,确实大学是有区别的,但是这种区别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样。中国大学的很大一部分差别不是来自于学校本身,而是源自学校的收入。也就是绝大多数大学的差异实际上不是,所谓的大师论,而是另外一种论调。确实一所好的大学必须有大师的存在,而只有少数的大师是源自于某种意味的,大部分的所谓的“大师”必然是由另一点开始的也就是投入。 这也是为何如此多的研究者只愿意去国外的原因。事实上,国内大多数大学如同高中本身就是重复的。当然了,传说中的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是一个原因的,但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谓的体制问题——教育资源浪费。大多数学校不断地重复别的学校做出的一些东西,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学校对于研究的开放程度所造成的资源的浪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乐意去看那些国外的书籍而不是国内书籍的原因了。开放体制下的国外学术,有利于发展。 当然这里所谓的解释只是为了说明国内大学的一个事实,也就是如标题所说的一样-——找到工作,丢掉梦想。事实上,我们所知的大多数大学是一样的。也就是大多数人的大学生活,没有多大区别。也就是考试前开始奋战,而大多数时间都是浪费的。所以,自然而然的这也是我们所知道的结果。 ### 想法与梦想 扯完这一切之后,也就是我来自大学之前的那些想法,差不多逐一实现了,当然了还是只差那么一个很难完成,也许压根无法在大学解决。 至于想法与梦想,这个说法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论调来说好。当然,第一个完成的自然是社团了,也就是墨颀。所以,这也算是一切的起源了。幸运的是,一开始我们所做的比想象中的简单。只是由于讨厌制度本身,换句话说,这些东西在程序上没有多大的异同。而想法的起源也是来自于云凌斋,当然了,我对于当社长什么的也是没有多大想法。只是,不小心当上了,也只能这么说了。还有一部分是对于某个大学的社团不是很满意,而这个不是我们学校,在这之前遇到的学校的某个群里面的。而一部分工作是在大学开始之前的暑假开始准备的,也因此到大学就相对比较简单了。 因而,在那之后就是,三个有梦想的孩子开始创建社团的过程。能说的不是很多,但是很辛苦。也就是所谓的有时候吃不到饭的那种样子,所以呢。只是随后,社团自然也就转到别的地方去,随后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美食社。人差不多还是那些,只是差不多没有我们两个。所以,也就这样了。虽然没有好的结局,但是实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事实上,多数人忽略的是另外一个事实吧。墨颀虽然不是以社团的形式存在了,但是还是存在的,但是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的。也就是,另外一种形式,意料之外的另一种形式。只是和原来想做的某件事重叠了,也因此呢。算是完成了另外一个想法了,只是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而,随后的就是学习了。当然了,学习的想法只是一开始就想做的,只是学的是自己想学的东西,因为一开始是直接瞄准嵌入式系统,所以核心部分之一的软件体系解决得很早。也就是差不多大一的时候就解决了,所以然后就开始着手解决硬件体系的问题。只是相对于现在的事实来讲,还需要一点点时间问题,也就是需要收入补充对于硬件知识的匮乏吧。软件什么的一开始就相较于硬件成本低,也就是开发本身可以只由计算机解决。同时,也可以由计算机本身来仿真硬件,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上面了。 然后,在之前开始统计之前的花费的时候,发现花费的东西已经相对够多了。换句话说,如果只是在学校这边的花费,已经是接近那些计算机书的花费了。事实上,硬件本身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也就是接触着由不同体系组成的结构是一件相对娱乐的过程。也因此我们可以解开大多数生活中的电子产品是由什么组成的。原理什么的也能因此而解决和了解更多的,随后之后更多的是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手机以及电脑上,也就是8086及手机的一些原理和组成。 因而,随后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也随此了解了之前那些知识积累的必要性了。 这也就是另外一个在大学想做的事情了,也就是了解自己想了解的那些关于计算机的一切。也因此在计算机书的投入算是大学中最多的吧,然后是硬件,后者是与专业相关的,也算是与计算机相关的。这个也就没有必要做大多的解释了,毕竟统计过的话,应该是达到一千了。因为一直是在学习,所以越来越学习得有兴趣了。 以及还有其他什么的,也都差不多了。当然了,因为一开始就规划好了,所以梦想、喜欢、兴趣什么的都结合到了一起了,也就没有多大压力了。可以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然后赚钱。也就是,这样以后也可以喜欢自己的生活,过着想要的生活。 ### 未来 至于未来是什么样的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当然了人什么的,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不能有太多的欲望,不要有太多的想法。一次只做一件事,也就够了,虽然经常不是这样子的,但是多数时候还是专注于自己选择的地方。也就因此引出下文吧,主力只用于战争的主要目的消灭敌人。也就是那个还未达成的那个目标吧。 其实一开始就已经很明白了,结局是怎样的。也就是人的想法,事实上,按照福尔摩斯的说法,人是可以从外观一下子判断出来的。人们的习惯什么的,可以很容易观察出来的。换句话说,事实也就是这样子的。也就是更多的就是一些归纳问题,经验本身是很有用的,虽然也可能由此造成负影响。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是有用的。 只是不承认了那个现实而已,而现实也就在那边了。当排除了其他一切不可能的线索的时候,剩下的就算再不可思议也是现实。而也就是我面对的那个问题了,答案也很明显,也就是如同《孙子兵法》说的一样。而后,结合各种三国游戏得出了的结论,真相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