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Chat🤖让你学习和工作更高效,注册即送10W Token,即刻开启你的AI之旅 广告
## 第一科,“礼敬舍恶等法” [TOC] > 今依祇洹旧法出。中国士民,凡至寺门外,整服一拜,入门复礼一拜。安详直进,不左右顾眄。先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匝,呗赞三契。(若未见佛供养,设见众僧,不先与语。)礼佛已,方至僧房户外,礼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礼一拜。若见是非之事,不得讥诃。若发言嫌责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僧中亦不可识,事似俗阙,检意则殊。今以俗情检道,意诚非易。若以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终无出期。)且初入寺,背僧取异,云何得作出家因缘?经云:夫入寺者,弃舍刀杖杂物,然后乃入。顺佛而行,不得逆行。设缘碍左绕,恒想佛在我右。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 这是第一科。 “礼敬舍恶等法”,南山大师是这样教诫我们的。在这段教诫文里边,又分了五小科。 ### 首先第一科:入寺门应该怎么入 是讲入寺门的两拜。入寺门有两拜,是总礼三宝。 这个文是这么说的:“中国士民”,也就是当时印度那些男居士,那些清信士,他们进入祇洹精舍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他进入寺门的时候,一来到寺院的门外,先“整服”——穿上很整齐的衣服,然后,先顶礼一拜,“整服一拜”,在寺门外顶礼一拜。这什么意思呢?是总礼佛法僧三宝。所以你在寺门外“理服”,整理好衣服,有海青的穿上,在寺门外;然后,在你礼一拜的时候,心里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总礼三宝。 入了大门以后,“再礼一拜”。也是心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总礼三宝。 礼完以后,是“安详直进”,为什么还安详啊?可到家了。后边那个家是火宅,来到寺院里,可到家了,所以才“安详直进”。这是总礼三宝,真正具备皈依的居士应该这样子做。 “不得左右顾眄”,是什么意思?东看看,西瞧瞧,这是“左右顾眄”。“安详直进”——不能这样子,应该低着头,如果我们仔细体会的话,还得猫着腰,合着掌,是这样地安详直进——可到家了。 ### 接下来第二科是礼佛 进入寺院以后第一步是礼佛。 文是怎么说的?“先至佛所,礼三拜竟。”到大雄宝殿,礼三拜佛,肯定是“皈依佛,皈依佛,皈依佛”,专门礼佛三拜。礼完了以后“围绕三匝”——绕佛三圈,然后“呗赞三契”,赞叹佛。赞叹佛的偈颂很多,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者念佛的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各种名号,都是赞叹佛。 忆念佛的功德,就是“绕佛三匝,呗赞三契”。如果你会唱赞的话,拜完佛以后,你可以唱炉香赞,炉香赞就是赞叹佛的。我们有很多的在家同修,其实炉香赞唱得很好的了。围绕佛来赞佛三遍,绕三匝,赞三遍。你说这样有什么好处?你来寺院不是为了修行,来积集功德的吗?再有一个,你见到父母了——佛陀是我们的父母,皈救处,你当然要先赞叹,围绕着,像孩子绕着父母一样转圈,欢喜赞叹。 下边,南山大师有个小注,特别叮咛我们:“若未见佛供养”——如果我们进到寺院,还没有见到佛供养,还没有顶礼佛、绕佛三匝、呗赞三契的话,“设见众僧”,如果见到我们出家人、出家师父,“不先与语”,不要先跟他们讲话,有主次之分。这是祖师大德在小注里边特别叮咛我们的。 ### 再接下来第三点:“礼佛已” 佛是礼完了,也赞叹完了,也供养好了,这时候,“方至僧房户外”,也就是到出家师父住的地方外边礼一拜,才礼僧。礼僧礼一拜,这是总礼,总礼僧一拜,然后,再入见上座。我们出家人里面有上下座,上下座就是根据出家的时间早晚排的,出家时间长的那都是属于上座,这是次第。然后,“先见上座,次第至下”,按照上、中、下座次第各礼一拜,这是对人了。这就礼完僧了。 ### 第四点就是告诉我们要小心:“诫守慎” 哪些地方该小心呢?文说:“若见是非之事”——前面你已经总礼三宝,已经“安详直进”了;安详直进以后,你进入寺院先礼佛了,也赞叹供养完了;然后又礼完僧。再接下来,我们就很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就可能看很多是非出来。因为我们出家人也是从社会的各个角落来的,出家的 时间有长短的不同,所以第四点就特别告诉、叮咛我们: “若见是非之事”——比如说进到寺院,看到两个师父总在吵架——“哎哟,你看,你看他们在寺院还吵架!哎呀,还不如我,真没修养!还说我没修养,你看你们还吵架……”你搞不好还讥诃。 有的居士可能自己的儿子在这个寺院里出家,那就更不得了。搞不好还会大显自己在家里家长的那套作风,也会跑到寺院里面来显一显:“你这怎么搞的?来出家还这样子……”你不知道他已经是师父,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好像还是在家里,是你的儿子。一旦他出家现了僧相,他就不单单属于你个人的,在家是你们两个人的儿子,一出家他就属于所有的众生。在家里,他可能只服务你两个人;他出家,意味着就是服务所有的人。所以你就不能把家里那一套家长作风,带到寺院里边,所以你见到是非之事,就不得讥诃——你没资格了。 大师又提醒我们了:“若发言嫌责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忍不住,还要发言嫌责,说东道西,这是我们的毛病,尤其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毛病更严重。所以我们的本师在《略教诫》里面特别提醒我们,要“善护于口言”,第一句话就说“善护于口言”。口业最容易犯的就是说是非。尤其可能在这个时代,比较喜欢说师父的是非,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子? 所以这就是我们修行用功的地方,这非常重要。如果你忍不住自己,见不到这个过患的话,你就会怎么样?“自失善利”,你得不到好处。“非入寺之行”——进入寺院本来是想得到功德、忏悔业障的,你不注意这个,结果好的没得到,反而弄了一身业障。知道的还好,往往一般的还不知道,这就更可怜。 所以下边括号里边,南山大师又特别提醒我们。为什么这样要求我们?大师简单地给我们开示了一下里边的原因:“僧中亦不可识,事似俗阙,检意则殊。今以俗情检道,意诚非易。若以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终无出期。” 这是大师慈悲,特别对正文的一个补充。什么意思呢?“僧中亦不可识”,你不要认为你进入寺院看到两个师父在那吵架,闹着玩,打打闹闹——“这个真没修养,你看他们师父还这样子……”你的眼睛,俗眼是看不出来的,“僧中亦不可识”,因为他和你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在家人往往用在家的标准来衡量是非,所以就得出你认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结论。其实我们对佛法稍有闻思的佛弟子就会知道,在家的标准是错误的,所以才告诉我们“僧中亦不可识”。 再接下来,“事似俗阙”,什么意思呢?“你看他们打打闹闹的,还骂人,还不如我们……”“山上空气很好,我们进来寺院以后,比如说想跑一跑、跳一跳、喊一喊,锻炼锻炼身体,做做广播体操,你看他们还骂我们,没修养!”这是“俗阙”。好像不如你们,其实呢? “检意则殊”,他们的用心,你不知道。出家是正式修道人,你千万不可以以在家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一些行为。不可以按你们那个标准去衡量他,这是大师特别叮咛我们的。为什么特别叮咛?因为我们往往很喜欢这样做,所以大师才特别叮咛我们。 “今以俗情检道”,什么叫俗情?俗情就是有漏的、有烦恼的,就是邪知邪见。你以俗情去“检道”,来检点这个修道人是做得对还是错——“意诚非易”,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有很多他是示现给你看,让你看起来,好像是很不如理的一些做法,就是用这样的一种逆行,来调伏你的慢心。再有一个,即使这个道人示现得很如法,我们如果用烦恼的眼睛去看他,也会看得一无是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子?再退一步,即使他事实上做得非常不如法,如果我们用烦恼的眼光去看,你照样觉得“哎呀,他很如法……”是不是这样的?这就是“今以俗情检道,意诚非易”的意思。 “若以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这就是过患了。如果你以烦恼的眼看到了出家师父的过失,还在那里斤斤计较的话,你肯定就会不生信心。我们这些小和尚做一些不如法的,那可能对你们、尤其对大居士影响不大;尤其一些大德善知识(做一些不如法的),因为接触多了,你看到他——“他也这样子啊……”你马上就没信心。不仅没信心,而且马上就会诽谤,信不信? “生便障道”,如果你生了(不信心),便障道。障什么道?障你的修行之道。修行之道是什么?你不是想出苦吗?你不是想离苦得乐吗?如果你看到师父的过失,你生不起信心,甚至诽谤的话,你的离苦得乐之道,就被你自己堵死了,所以“终无出期”。这是大师的慈悲,特别叮咛我们,尤其在家众。 “且初入寺,背僧取异,云何得作出家因缘”?你进入寺院不看别的,这眼睛光给师父做裁判:“这个师父好,那个师父不好;哎呀,这个师父做得很如法,这个师父不行;这个师父应该供养,那个师父连理都不用理他,这个太差劲了……”是不是这样的?如果你初入寺就是这样的话,就是“背僧取异”! “背僧取异”是什么意思?“背僧”就是你对他没信心, “僧”不是指个别的人,是指整个团体。只要是我们出家人,见到这个形象,你都应该对他起信心。如果你看到他有不如法的行为,你应该怎么办?应该说“哎呀,我业障真重!这么清净的出道人、修道人,怎么在我这个烦恼眼里看得是不如法呢?我的业障真重啊!”应该忏悔,应该呵斥自己,应该闭上眼睛好好地忏悔。这是正确的用心。 “取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求见僧过”——你看到师父的过失,不仅不这样如理作意,而且想了一大堆:“哎呀,你看他这么不如法,我白供养他了,肯定没功德。我看有机会得跟他要回来……”现在有这样的,觉得自己亏了,觉得上当受骗了——“哎呀,这个师父骗了我这么多钱,你看,结果他一点都没修行……”很后悔。这就是直接的“背僧取异”。 这样的话,“云何得作出家因缘”?这里面告诉了我们入寺的一个重点,也就是居士修行的一个重点——在家信众修行的一个重点、中心是什么呢?不管你修什么法,不管你是按照哪个师承,这个传那个传,你的修行的中心要把握住:你只要是在家众,你修行的中心一定要围绕着“我是为了不断积聚以后出家的资粮”。如果你修了半天,结果认为“这个出家也无所谓的了,我在家修得其实比出家还好”,肯定是走上了错路。这个地方大师为什么用问句“云何得作出家因缘”来问,就是点出了在家信众修持的中心。你在家修行的中心是什么?不管你修什么法,最后一定要不断地增强自己出家的信心,不断为自己积集出家的资粮,而且不断地发愿:“我以后有机会因缘具足了,我会义无反顾的出家当和尚”。这是在家信众的修持中心。 所以这句话问出来就是这个意思,“云何得作出家因缘”?你跑到寺院里来尽挑师父的毛病,你以后怎么出家?怎么能作出家因缘呢? 下面大师引经里边告诉我们: “经云:‘夫入寺者,弃舍刀杖杂物,然后乃入。’”这是对我们要求,这是引佛经里边佛的教授。你进入寺院应该怎样进入呢?把刀杖放下,放下武器,也就是当兵的你要把武器放下,是这个意思。还有拿着“杂物”——杂物,打个比方:装饰品。来到寺院,还要着意的打扮得花枝招展,这个是不需要的,你要卸妆,卸下去,那都属于杂物。为什么?那都是烦恼。一个学佛的人,这一层要看破。 所以大师引经里边说,你要进入寺院,一定要弃舍刀杖杂物,就是要放下在家的那些东西。放下,然后“再入”,进入寺院,轻装上阵。放下,放下在家执著的那些东西,你贪婪的那些东西。来到寺院里边,我看手机应该放在家里边,才是明智的人,如果你牵着一根线的话,那如何作出家因缘呢? 这个能不能做到啊?我们现在的人,其实可以做到的,就看你想不想做。其实现在我们打电话,说句实话,我看十有八九都是废话,是不是这样的?你再自己想一想,有事没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其实都是废话。“你要洗澡,你要梳头,你不要忘记了吃饭……”这都是废话,难道他是傻子吗?所以你真正愿意做的话,其实这完全可以做到。只是我们现在大的修行可能要努力半天,这小修行,这个事完全可以做到。能做到的为什么不做? 能做到的不做,你说我想搞大修行,可能吗?我们都是有智慧的,可能吗?不可能。你能做到的都不做,你说我想得一个大修行,那根本就是无稽之谈,非常愚痴的想法。 所以“入寺,弃舍刀杖杂物,然后乃入”,是这样的意思。大师提醒我们,要放下世间的那些东西,一心来亲近道人,是这样的内涵。这是第四点。 ### 第五点,“示行法” 特别提醒我们“示行法”。“行法”是什么呢?“顺佛而行,不得逆行。设缘碍左绕,恒想佛在我右。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我们具体的一个行持做法,怎么做呢?应该顺佛而行。怎么叫顺佛呢?就是要右绕,就是你见到佛像,乃至见到塔殿堂,都要从右边绕过去,这是恭敬。这是中国的旧法,它有很深的意趣在里边。“不得逆行”,“逆行”就是左绕。 右绕就是让我们这个右臂靠近殿堂这边,这是右绕。 “设缘碍左绕”,如果遇到因缘从右边绕不过去,或者有很多人挡住你,必要从左边过去,那该怎么办呢?你应该观想用心,“恒想佛在我右”,观想佛塔殿堂在你的右边。你看,有制,有开。一般情况下,能右绕的一定要右绕;遇到特殊因缘,不能右绕,你要观想右绕。 “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进入殿堂的时候,你面要朝向佛;出去的时候,也要面朝向佛。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假事表心,借这个事相来表明,心和皈依是不违背的。这是一个甚深的缘起。我们进入殿堂的时候,你要很恭敬地面对佛;然后出殿堂的时候,也要面向佛。这是一个缘起,就是表示我心不背佛,我皈依了,我是佛弟子了,这是行法。 这是入寺法里边的第一项“清信士”。第一支是“示正法”,应该怎么做。示正法里面有三科,第一科就是“礼敬舍恶等法”。“礼敬舍恶等法”里边,又分了五小科,这五小科我们刚才已经学好了。 ### 我们总结一下 一个重点,大家要注意:进入寺院里边千万不要看师父的过失,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师父去比, “你看我比他就强,你看谁谁谁都比他强……”不要这样。 再有一个重点:进入寺院的目的是干什么?是给自己种以后出家的因缘。这是两个重点,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个重点:要知道在家修行的重点,就是在不断地给自己积集出家的资粮。千万不要一听到出家,心里就很害怕,那说明你的资粮还需要具足,业障还很重,需要很努力地忏悔。 今天我们就到这里,我们回向一下: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 入寺法式(第三讲) 《入寺法式》这个法,我们已经学了两次了。我们先把上两次的内容先温习一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温习呢?我就慢慢地给大家念一遍前面我们学的内容,大家就是要认真地、欢喜地来听。按传统的做法,这个闻法,它是需要我们自身具备条件,尤其听闻这个殊胜的佛法,这个清净等流下的佛陀的善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需要我们具备三种心:第一种心,是正知心。你的心要放得很正直,不可以有自己的邪知和邪见。第二种心就是希求心,对法一定要有希求。自己不要认为自己——“哦,我已经都懂了,我懂得很多……”千万不可以这样,要有广大的希求心。第三种心,需要我们具备智慧心,要能够分辨是非这样的智慧。希望我们以这三种心来听闻。 “息心静默,非喧乱所集;轨法施训,岂漏慢所践?且心栖相表,形异世仪,归奉凭趣,理存规则。故应其俯仰,识其履行,是敬事仪式,如法亲觐。岂可足蹈净刹,心形懈慢?非唯善法无染,故得翻流苦业,可不诫哉!” “今依祇洹旧法出。中国士民、凡至寺门外整服一拜、入门复礼一拜。安详直进,不左右顾眄。先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匝,呗赞三契。礼佛已,方至僧房户外,礼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礼一拜。若见是非之事,不得讥诃。若发言嫌责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且初入寺,背僧取异,云何得作出家因缘。经云:夫入寺者,弃舍刀杖杂物,然后乃入。顺佛而行,不得逆行。设缘碍左绕,恒想佛在我右。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 这是我们上两次课学的内容,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一下温习。今天的内容是属于这个入寺法里边的第一科内容,清信士法。这第一科内容里边的第一小科,就是示正法,进入寺院到底应该怎么做。这个做法一共分了三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我们昨天已经学过了,就是“礼敬舍恶等法”。